从美术系改建学院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师范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来针对国内文博机构在公共教育领域加大力度、新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等当今文化界的变化给予师范教育的“挑战”,首师大美术学院也在不断进行美术教学的适应和革新。记者日前就这些话题对首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孙志钧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首师大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美术的师范教育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主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培养?
孙志钧(以下简称“孙”):国内针对美术的师范教育都是延续了“大美术”的概念,很多地方的美术系或美术学院,肩负着培养创作、设计、理论和师范多种人才的任务,首师大美术学院也是这样,它在没有改称美术学院之前就是在向综合的方向发展。
首师大美术教育专业,其目标是培养美术教育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上都完全围绕美术教育来做。基于这一点,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就与绘画、设计类专业有所不同,它强调“博”,没有划分更细的专业,学生的学习以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为主,同时也接受一些绘画创作方面的训练。在这其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首师大美术学院是全国师范高校中第一个设立手工实验室的,这个实验室现在改称“手工实验中心”,其初衷是培养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做一些陶艺、泥塑、版画,使他们在进入中等教育学校任教后,不单单能教绘画课,还能教一些与中学美术相关的手工课。
这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校方会比较注重论文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的环节。在毕业之前会有6周的实践时间,同学们要到中学里去实习、教课,为日后成为教师做准备;但同时也要兼顾到创作,注意学生们的职业前途和兴趣爱好两方面的需求。
记:学院在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向的确立过程中,是否参考了国外同类院校的经验?与它们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孙:美术师范教育参考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自不待言,但由于国情和发展程度不同,我们与国外的美术教育专业还是有些区别的。总体来说,国外艺术院校的师范教育侧重提高学生教育他者的能力,在院校里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用教育的方式去辅导“学生的学生”,让他们去理解艺术和欣赏美;而我们除了学一些与教育理论相关的课程之外,技能课上得比较多。在师范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艺术技法与教育方法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促使国际上很多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学者们思考。
在教学体制方面也是这样。比如我曾去专门进行美术教育的大学——英国的瑞汉姆顿大学考察,它的课程模式是艺术类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到那里去读一个针对教育的硕士课程,拿下教育学学位后,就可以去当老师了。这个比较理想的模式通称为“4+1”或“4+2”模式,我们也在考虑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但针对到具体操作上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近些年也逐渐在这方面有所放宽,比如非师范生可以通过修读教育类的课程拿到教师证,以便拓宽日后的职业选择范围。
记:首师大美术学院培养的是中小学美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而最近一两年,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向青少年敞开大门,这就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美术史知识的中小学教师起到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力的作用。针对这一变化,学院在教学中是否考虑到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孙:我们学院已经注意到这一变化,今年在划定专业方向和招收人数时,我们在每年美术教育专业方向招收的两个班共40名学生中,将其中一个班细分为美术馆、博物馆教育方向。除了美术教育专业,学院还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传达能力和表述能力,有助于学生以后到中小学去向他的学生讲解如何欣赏艺术。但教育课程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还有一些差距,这是一个多方逐步认识、取得共识的过程。
记:首师大美术学院在教学方面的一大特色是电脑美术的拓展,在4年前还开设了多媒体艺术专业。您认为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带给视觉艺术的师范教育怎样的影响?
孙:多媒体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方向,目前每年培养20名学生,学生们的很多作品都以动画的形式来体现,但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动画技术或者影视后期制作技能人才,而是想让它集合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又有师范类学校的特色。现在这一专业很多学生的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在多媒体技术和艺术性上的思考,也有很多老师在考虑结合多媒体方法来辅助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将来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对文字、数字重视,对色彩、声音材料等多种材质都有良好的感应能力,这对国内多媒体艺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从事的美术教学,都会有更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