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因在教学中的突出成就,荣获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报记者为此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您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意味着什么?您如何看待这一奖项?
高晓虹(以下简称“高”):教师是平凡的,教师的知识无价,教师的付出无形,教师的价值是由学生体现的。这次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与其说是对我,不如说是对以往学生成就的褒奖,这将会激励和鞭策我继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心血不求索取,奉献出全部的知识不图回报。
记:多年来,您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制作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不菲成就,在教学中,您有什么样的教学心得?
高晓虹: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学院始终应该坚持“学生质量第一”的原则。作为一个企业,产品就是生命,产品质量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一所学校,学生就是产品,学生的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措施:在本科生的日常教学中,保持英语、写作、影视精品赏析、作品创作与评析、理论学习5条线持续不断,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怎样在思维与观念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呢?要设法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业界创作前沿,从优秀的电视作品中汲取新颖的创作理念,带领学生以专业化标准赏析与评价电视节目精品,并从多种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此外,我要求学生对近期学术期刊、研讨会的各种学术观点进行疏理、归纳、剖析。在开放式、多元性的解读与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电视节目当前的创作观念和创新思路,给与学生更多启发和借鉴,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辨能力。
记:您曾经说过,大学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教学就是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但怎样挖掘宝藏、传授知识才能培养出继往开来的新型人才呢,这有赖于总结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过程。您有什么样的教学规律?
高:从教26年,我逐渐悟出电视专业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观摩—讲授—实践,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由低及高。考虑到特殊的成才规律,在教学中,就要大量观摩影视作品,特别是近年获奖或引发争议的作品,展开评析。在讲授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然后要加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把观摩中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落实体现在作品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从而造就出优秀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
记:在当今“读图时代”,很多学生容易满足于影像内容的表层理解,而忽视基础理论的积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咱们学院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高:也存在这种情况。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学生对书籍、特别是专业理论著作兴趣的淡薄。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借助于书籍进行广泛的知识汲取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研究,这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着力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大量、广泛地阅读。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专业阅读,为此学院制定了由浅入深的专业必读书目。其次,在完成学期读书计划的基础上还制定了贯穿4年的假期读书计划。再次,顺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和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通过光盘这种新介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记:在教学中,您喜欢选用近3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授课。此外《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等优秀电视节目也成为您教学的范例。这些案例的运用给您的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
高:尽管在三尺讲台前已经度过了26个春秋,但每次上课前我仍然需要通盘考虑课程并认真整理思路,特别要对最新搜集的资料,从多个角度仔细研读,合理设计互动环节,掌握好上课的节奏。特别是,由我负责的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被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之后,讲好每一堂课就成为我的日常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采用符合电视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讲授与演示并用。在授课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并积极促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记:您的学生常常说,听您的课是一种享受,这跟您的教学方法有关,也跟您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做的。
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导学生,但前提是“爱”,要爱学生,从心底深处爱他们,欣赏他们的聪明、才智,甚至小把戏,赞赏他们做事的态度和方式,发现他们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鼓励他们有创意的想法和大胆的尝试,洞察他们微妙的变化,关心他们遇到的烦恼,原谅他们的莽撞和失误,及时指出和纠正不良倾向,营造健康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对话。“爱”像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爱”能够哺育学生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