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5月7日 星期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魏巍是一座山
http://www.cflac.org.cn    2008-09-02    作者:石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8年8月30日,秋雨蒙蒙。著名作家魏巍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隆重举行,上千名来自首都及外地的各界人士、文朋诗友和人民群众,胸戴白花,手举素菊,含泪向这位最可爱的老人送别。北京军区政治部治丧小组印发的《魏巍同志生平》中写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作家,正军职离休干部,北京军区政治部原顾问魏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4日19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在魏巍的遗容前深深地三鞠躬,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魏巍是在1959年到河北省邢台驻军187师代职写作并创作长篇小说《东方》的。那时,我正巧入伍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团里欢迎新战友的大会上,我代表新兵发言并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走,报名去》。到会的师政委周树青回师部向魏巍介绍有个新兵叫王石祥,是个乡办中学教员,已入了党,和学生一起应征入伍,代表新兵发言很有激情,还当场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魏巍对能写点东西的新战士特别关注,非要亲自见见。于是,我第二天被领到师部见这位大作家魏巍。过去只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就要见到这位仰慕已久的名人了,心情非常激动,又有点腼腆和紧张。待我这个列兵向面前的大校首长敬礼时,扬起的右手有些颤抖。魏巍亲切地让我坐在他身边,深邃的目光透过近视眼镜温和地望着我。听了我的情况汇报后,魏巍对周政委说:“这个小伙子不错,要培养他搞文艺创作,就把他放到红2连吧!搞创作没生活不行,首先要当好一个兵。”这样,我一直在红2连生活、锻炼了六七个年头。开始,连队的紧张生活忙得我没时间写东西,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师政委和魏巍不断地到连队来看我,问我感觉苦不苦、累不累,并开导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生活一定能写出东西来的。”还指示连里领导适当地给我一点业余时间搞文艺创作。每天晚上班务会后,班长总要我拿出当天写的诗歌念给大家听,战友们纷纷传抄,挺受欢迎。我写的诗歌大都是在行军路上、演兵场上朗诵,有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团里新闻干事把我写得较好的诗不断投递到军内外报刊,经常在《战友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及《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两三年工夫,我写的诗稿装了一大麻袋,师政治部选编、打印了我的诗集样稿《兵之歌》,经魏巍和师政委推荐,寄给了时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著名诗人田间,经他审选,编排了目录,推荐给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就是1964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本诗集《兵之歌》。应该说,是魏巍引导和帮助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魏巍在187师创作《东方》,呆了好长一段时间。节假日,我有时请假去师部拜望魏巍,他还执意留我吃饭。我一个列兵哪敢和首长一起吃饭。只记得有几次,我和师部公务员一起去邢台城里为首长买过稿纸。《东方》的创作前后跨越2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魏巍也受了冲击,被迫停笔数年,“文革”后才陆续完成。1979年《东方》出版后,魏巍及早签名寄给了我,此时我已从连队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搞歌词创作。我先睹为快,感到格外亲切、动人。读后曾写过一篇学习心得,发表在当时的《战友报》上。

    《东方》的背景广阔,气度恢宏,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魏巍动用了他全部的生活积累,他不仅三次入朝采访,还先后深入冀中农村和北京长辛店二七车辆厂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著名作家丁玲在《我读〈东方〉——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写道:“……《东方》是一部史诗性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从《东方》的七十几万字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是比较清楚的,对约二十来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其个性也是比较分明的。作家花了很大的精力科学地组织起这部长篇,笔力始终不懈,感情贯穿到底。这在只有一般文学基础、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是难以达到的,即使与魏巍同时代、功夫较深,有成就的作家也不是随便能够达到或超过的。”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

    我第一次听魏巍讲《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背景是在1990年8月17日。这一天,该文中提到的“活烈士”李玉安来到北京市西山八大处甲1号魏巍家,此时我正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任主任,是魏巍培养起来的文艺战士。他打电话让我前去陪客,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魏巍端详着这位身穿中山装、满腮白胡茬儿的老人,惊喜地说:“李玉安同志,想不到你还活着!”李玉安激动地说:“活着,活着,这不来看你啦!”两位老战士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魏巍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过。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美军为了争夺松骨峰,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名步兵疯狂扑向守卫在松骨峰的112师335团1营3连。战斗结束后,112师师长杨大易看到了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美军尸体和打烂摔碎的枪支。牺牲的我3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美军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事后,杨大易将3连阵地的情况告诉了前来采访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访了3连阵地。魏巍说,他当时要找3连幸存的官兵采访战斗的经过,但全连除牺牲和重伤送往医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讯员。后来,他找到了一营营长王宿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都是王营长流着眼泪向他讲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便奉命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他开始抓紧时间写出在朝鲜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松骨峰战斗的场面在他脑海里频频出现,激励他不得不动笔。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蹦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跳出来的。”魏巍越说越激动,他几乎忘记了接待客人。“我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感人。”在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如神,一气呵成,一天多时间就完成了。稿子写好后,交给《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宋主编看后首先被感动了,当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这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周恩来在1953年9月23日第二次文代会上的报告中赞扬并接见了魏巍,“……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同时,我们的理想主义,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我们的现实主义,是理想的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周总理说到这里,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C·马尔科娃在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小职员家庭里。家境连年的贫穷,很早就使未来的诗人、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觉醒起来,抗议笼罩在国民党社会的不公平……魏巍的这些特写作品现在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再过若干年,它仍会向人们警示战争的威胁,并呼吁人们:提高警惕,为争取和平、幸福,争取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而斗争!”

    2008年是中国人民不平凡的一年,有几个“百年不遇”:岁末年初,遭到一次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8月8日,北京举办了一个百年不遇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在这大悲、大喜、大难、大庆的日子里,魏巍却得了肝癌。我惊闻后曾几次到医院看望过他,他表现得很平静、很坚强。最后一次去探视是6月29日,趁星期天我到了解放军三○一医院去看望他,此时他患肝癌已有半年之久,什么治疗办法都用上了仍未奏效,后来已腹水不能进食。这一次相见,他神志尚还清楚,他感动地说:“前一段时间,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都在百忙中来看我了,这是党、祖国和人民、军队对我的关怀,我十分感谢。”他问我最近有什么新作,我说为抗寒、抗震、北京奥运会等写了些诗和歌词。他欣慰地说:“好啊!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你还是要写出像《兵之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十五的月亮》那样的作品。”接着他拿出2008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魏巍文集》续一卷《新语丝》和续二卷《四行日记》,亲自题字、签名赠送给我。他说:“至今还把我选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还给我出书,这是中国作家的光荣和幸福。这一届北京奥运会办得多么好哇!明年是建国60周年,以后要多写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我们的国家正走向一个鼎盛时期,多难兴邦,多事也要兴诗啊!”

    没想到他在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那一晚溘然去世。他是在满天礼花、遍地歌声中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黎明的。我像失去父亲一样的悲痛,流着泪又默诵起2004年3月16日为祝贺魏老84岁寿辰写下的一首诗《魏巍是一座山》:

    魏巍是一座山

    硝烟里 山巅长出一棵“红杨树”

    鏖战《两年》 结出硕果满园

    《黎明风景》 亮起曙光片片

    山泉流出《不断集》

    夕阳推出《红叶集》

    号角 鼓点 一簇簇激情

    燃烧的火焰

    

    魏巍是一座山

    炮火中 松骨峰上浴血奋战

    第一声喊出《谁是最可爱的人》

    让世界瞩目 令一切侵略者胆寒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一串串赞歌挂在无数英烈胸前

    

    魏巍是一座山

    山谷回荡长篇“三部曲”

    一条《地球的红飘带》

    长达二万五千里

    诠释“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只腾飞的《火凤凰》

    再现死灰中的“凤凰涅槃”

    一组群雕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好儿女雄踞于三千里江山

    

    魏巍是一座山

    一座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的山

    一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山

    一座镌刻着镰刀斧头旗帜的山

    一座永远属于最可爱的人的山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