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8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的一大亮点,第二届中国秦腔发展兰州论坛于8月27日至31日召开。本届论坛为秦腔艺术的研究搭建了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在为期5天的三次论坛会议中,来自北京和西北各省区的戏剧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集思广益,共商秦腔振兴之路。现代秦腔应在“吼”中求变,传递出时代声音——这是所有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的心声。
尊重自古有之的革新传统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秦腔自古就有革新的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求变,是秦腔艺术几百年来得以流传,同时也是在新时代获得发展的不二法宝。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贾志刚在题为《戏曲导演类型化》的发言中认为:“近代戏剧在这一百年都在变,没有一刻不在变。近代戏剧的变革是全方位的,近代也是戏剧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
戏曲理论家王安葵在题为《弘扬秦腔的革新传统》主题发言中指出:“当下有很多秦腔剧目革新失败的例子,但并不代表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在近代有着百年历史的西安易俗社,就不仅弘扬了传统,而且对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安葵以解放前后易俗社的发展革新为例,说明了秦腔革新是一个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的过程,是文化人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有效的文化积累。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郝相礼指出,秦腔艺术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激发秦腔院团的活力。艺术院团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是当前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艺术院团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秦腔等戏曲剧种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欧美艺术院团经营管理范例的分析,郝相礼表示,院团改革的前提是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准确寻找自身定位,先进行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和内部机制改革,为其提高能力、增强实力提供时间和空间;其次要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重点内容,探索扶持的有效方式;第三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另外,要完善社会保障和人才培养机制,为舞台艺术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秦腔院团的改革必须立足西北经济欠发达的客观环境,结合艺术院团改革与秦腔发展,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西北艺术院团尤其是秦腔院团的实际。
正视逐渐消弭的剧种特性
对于如何正确看待秦腔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问题,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季国平表示,目前秦腔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是剧种特性逐渐丢失,无论是表演还是舞美都能看出这一点。其二是有些剧目片面追求西方舞台艺术方式,然而刻意克服程式化的表演是否有好处?是否会造成秦腔艺术的自我迷失?主创人员应尊重戏曲本质,尊重传统艺术。
诚然,当代的多元文化格局为戏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只有正确认识秦腔文化的精髓和本质,古老的秦腔艺术才能实现科学的继承与创新。季国平的发言得到了地方院团秦腔学者的热烈响应。西安秦腔剧院的王孝龙认为,戏曲传统戏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是制约秦腔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当代,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人为改变戏曲传统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戏曲艺术工作者在努力提升戏曲时代品格的同时,也面临着使剧种、剧目失去自身个性、艺术趋同成为必然的两难处境。造成这种两难处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实践中,我们太缺乏对戏曲自身规律的自信和对传统、现代相融的正确认识。
西宁市戏剧团演员屈巧哲表示,剧种音乐是戏曲之魂,是剧种发展的生命线,要振兴秦腔和保持秦腔的个性,就必须要继承秦腔的传统音乐,不失其“原汁原味”。在保持秦腔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以消化而非生搬硬套的方式借鉴其他剧种及艺术门类的优长,丰富秦腔的表现手段。同时,立足本剧,不断更新剧目,多出优秀作品是振兴秦腔事业的唯一出路。
坚持剧目创新的发展策略
在本届秦腔艺术节的展演中,宁夏银川市秦剧团的《庄妃与多尔衮》、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程婴救孤》、兰州大剧院戏曲剧院的《曹操与杨修》、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柳河湾的新娘》等剧目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作为院团代表,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导演马旗在发言中说,《程婴救孤》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与传统故事情节以“复仇”为中心不同,这部戏以程婴为中心,把复仇的主题转化为善恶忠奸的较量。程婴的大义救孤不仅是出于知遇之恩,更突出了对邪恶的深恶痛绝和对锄奸的殷切期望。现代社会随着商品化的进程,人们的物质欲越来越强,而精神追求则被放在一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戏呼唤的正是对精神的追求,对伟大人格的企盼,在当下的环境中更具深刻内涵。
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严森林就秦腔《曹操与杨修》的艺术成就和创作体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剧目移植的关键在于,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找准突破口,扬长避短,才能“救失扶衰”,京剧《曹操与杨修》是新时期以来新编传统戏的典范之作,其故事是秦腔最适合表现的题材,而秦腔“悲歌慷慨之气”、“最为本色”的特点,与程式极为严谨的京剧比,为演员塑造角色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秦腔《曹操与杨修》的移植成功一方面有赖于秦腔艺术的历史基因和审美特征与该剧题材内容相吻合,一方面有赖于强有力的题材内容所蕴涵的“能量”的聚集和支撑。
新编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是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近年来继传统戏的创排之后,在秦腔现代戏创排方面的又一次尝试。王孝龙表示,尽管此剧的创排面临诸多方面的困扰和挑战,但这毕竟是我们对秦腔艺术发展的一种探索,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对于秦腔的发展,作为后人的我们不仅没有权力推卸,更要正视问题,勇于承担。
戏剧评论家周育德说:“我们常说‘吼’秦腔,但‘吼’字用于当代的秦腔,已经不再适合,‘吼’也在变,我们要把‘吼’变得更科学。现在,农村请戏班也会首选知名的现代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观众需要关注现实、传达老百姓心声的好东西。因此,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题材的戏剧,都要面向现实,传递现代声音,这是秦腔艺术的一条活路。题材问题不会决定一切问题,历史题材同样可以与现实沟通,就像秦腔版的《曹操与杨修》就是贯穿古今的。”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董伟表示,在秦腔艺术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不能固守传统,只有创新才是对传统更好的继承,只要坚持这一点,我们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秦腔艺术在西北乃至在全国,一定会不断发展,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