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4:17:53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锝�棣栥€€椤�锝�瑕併€€闂�锝�鍦般€€鏂�锝�缁存潈琛屽姩锝�鏂囪壓璇勮锝�涔濆窞鍓垔锝�涔︺€€缂�锝�鑹烘湳鏄熸渤锝�鐗瑰埆鍏虫敞锝�鐧惧璁鸿壓锝�鑹烘捣鏄ョ锝�涓栨儏鍐欑湡锝�
锝�閲嶅ぇ鎶ラ亾锝�涓撱€€棰�锝�閽熼紦妤�锝�鑹鸿嫅璧扮瑪锝�鍚嶅璁胯皥锝�璁拌€呬笓鏍�锝�鎶ョぞ鍔ㄦ€�锝�鍒婄櫥骞垮憡锝�璁㈤槄鎶ョ焊锝�鑱旂郴鏂瑰紡锝滄姤绀剧畝浠嬶綔
栉风沐雨共一楼——献给杨仁恺先生并自序《瀚海再游》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21    作者:唐双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8年1月31日,杨仁恺先生乘鹤西去。杨老仙逝,书坛至悲至恸。

    杨老仙逝,双宁囿于公务,未能抽身前往沈水之阳扶灵祭奠,遗憾终生。

    时值杨老周年忌日,蒙辽宁出版集团不弃,出版此书,告慰杨老英灵,终于了却平生憾事。

    杨老一代宗师,学界泰斗,道德文章,世人景仰。无论是在陪都重庆与名流学者谈天论地①,还是在京城“琉璃厂大学”与收藏界切磋钻研②;无论是任职东北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员③,还是作为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小组成员④,都留下煌煌业绩,无愧于“人民鉴赏家”⑤的称号。

    我与杨老相识于人民银行沈阳市分行行长任上,虽不过十有余年,却恩同再造,永生不忘。

    我与杨老初识,是请他点评我那“稚嫩不堪”的起步式“书法”作品。书法与毛笔字,既有本质区别——一为艺术,一为写字工具;但在一般人眼里又“惊人的相似”。我之于毛笔字,可追溯到“文革”的抄大字报,甚至更早的小学课程中的“大楷课”,但向艺术迈进,却缘于杨老的一番教悔,一番鼓励。

    我起步时的书法,说好听一点儿,是牛犊初生,无拘无束,没有框框,敢于突破;说不好听点儿,是不懂“行规”,不知深浅,信笔涂鸦,贻笑大方。也许是小时候的无帖可读,放眼红海洋世界,到处光芒万丈,但是我当时唯觉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才是真正的“光芒万丈”。为此,毛泽东的书法成了我心中的“至美”,心向往之,手临摩之,竟未经楷书,直达“狂草”,但缘于功底浅薄,仅及皮毛而已。

    初请杨老点评的作品,即为此类。

    记得此前也曾请另一当地名家品评,当时我心性极高,不料却一盆冷水,全盘否定,言之推倒重来,从楷书练起。我当时一方面自负心理不减,另一方面也急需大家鼓励。恰于此时,得遇杨老。老人家细细品味,频频颔首,足足一个多小时,连呼“气韵生动”,“笔走龙蛇”,“有潜力,有潜力”……我提及是否要从楷书练起的问题,老人家说,“有时间练练也可,没时间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可,没有定论,不要迷信”。我问及以我目前情况,临哪些“帖”合适,老人家脱口告之怀素的《自叙帖》,又补充说张旭的难度大,“但依你的性情,不妨也可”。在谈及沈阳出版社要为我出版一本书法集时,杨老不但予以鼓励,翌日,还亲自题写书名《瀚海漫游》,并书“笔走龙蛇”四字,款署“双宁法家善草书,因以笔走龙蛇四字为颂云”,相赠于我,还告曰“游一游嘛,没有关系”。经杨老的一番鼓励,我在书法人生的十字路口终于坚定信心,走了下去。可以说,没有杨老的鼓励,就没有我书法的今天。

    当然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本《瀚海漫游》,一方面实在是水准浅陋,不值一提,现在恨不得如数回购,付之一炬;另一方面杨老也是号准了我的命门,知我等人唯鼓励才能上进。回想起来,杨老用心煞是良苦。

    此后,为表达对杨老的谢意,我曾赋“诗”一首赠与杨老:“蜀水巴山接辽宁,琼楼沐雨赖心诚。亦名亦品双有碑,鉴古鉴今两钟情。相马高功属伯乐,护花首誉推落红。齿德并茂九鼎重,麟角凤毛翰墨兴。”数日后,又得杨老回赠:“萧何曹参两宿霖,勾稽高手见广宁。出奇策划赖筹运,致富裕民爱国情。更喜骚人赠美什,还从草圣探真经。愧我老无涓尘报,独慕英才有使君。”广宁是我的老家,即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市市府所在地。我深陷“铜臭”,长伴“孔方”,杨老却将我与萧曹类比,真是羞煞我也;但杨老在我书法起步阶段对我的帮助实在太大了,难于用语言表达。

    我到北京工作后,杨老公出来京,经常相邀一聚。有时也登临寒舍,耳提面命,呵护有加。记得2002年杨老同苏士澍先生到我家,看了我的新作,又予新的肯定。苏士澍先生亦表示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一集。启功先生闻之,欣然题写书名《唐双宁书法集》,而杨老则亲自为序,曰“……双宁先生对草书情有独钟,远学唐人张旭、怀素,近学毛泽东、于右任的草法,心灵手巧,古今贯通,运用自如,习之既久,自己的素养和个性逐渐渗透在字里行间,正是步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已然具有自我的书风,笔走龙蛇,为之喜出望外。……双宁先生的书法,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有其独到之处,故为观者所称道,也就是千百年来,真正书法家之所以一直为大家所仰慕,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斯。……不应忘记双宁先生在金融、学术、诗文方面的突出成就。他的视野广阔,思维敏捷,知识面的联系广泛,因此有助于书法艺术不断地跨入又一个新的层次……他的诗文读来气势不凡,时有惊人之笔,使读者品味无穷,正是与书法开拓境界的格局完全一致,前人所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诗如其人,信然。”⑥

    2004年杨老再度莅临寒舍,见我当时创作的几幅后来谓之“飞狂草书”的作品,竟兴奋不已,叹曰“自成一派,堪称大家”,并评价道“将会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杨老回沈后,又寄一评论文章,称“……近观唐双宁先生的书法,却惊喜地发现了许多狂草作品,且不乏力作,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具备了乱石铺街、浑然一体、连绵环绕、笔断意连、气韵生动等狂草的基本特征,似可见唐代大家的神韵,又有自己的面目,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毛泽东《七律·长征》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双宁先生意欲书法创新,继承颠张醉素的书风,引入蔡邕的飞白,将狂草的横无行、纵有列演变为横无行、纵无列,大胆利用散锋创造飞白效果,谓之‘飞狂草书’。我认为,社会在前进,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也不能停止,双宁先生这种创新的精神首先就应当肯定。我细细地品味了他谓之‘飞狂草书’的作品,如‘红旗漫卷西风’、‘地动山摇’、‘人自醉’等,确有创新之意,方向是正确的。另据我多年观察,相信双宁先生会在这方面取得成功。这将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⑦

    2005年杨老最后一次来我家,见我为翌年纪念长征70周年书写的毛泽东长征诗词书法作品,更是赞叹有加。2006年,当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唐双宁书毛泽东长征诗词展览”时,杨老却因病住进北京301医院。我到医院看望杨老,当时我的秘书和杨老的两个女儿在场。杨老见面即呼“一代大家”;当看了我的《唐双宁书毛泽东长征诗词书法集》后,杨老竟轻轻摇头自吟,并念念有词赞曰“当代草圣”、“当代草圣”……

    这里特别需要提起的是,杨老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谦逊不已,来函竟称“双宁吾兄左右”,款署“弟仁恺”,令我无地自容。相比之下,我借杨老之口,虽如实写来,却不免脸红。

    还需一提的是,1996年,冯其庸先生莅沈,杨老引见,得以结识。后调北京,同冯老接触日多。2004年的一天,冯老、文怀沙老、叶嘉莹老莅临我家,观我新作,冯老竟兴奋不已,第二天早上电话告知当夜彻夜未眠,自觉用语言无法表达,用诗词亦无法表达,竟用家乡古曲子,连用22典写成《唐双宁狂草歌》⑧,用以表达兴奋之情。数日后,冯老又抄录与我留念。文怀沙老相识后,更是屡次点拨,书我以“相逢便金石,何必试冰霜”,并以当年96岁高龄参加“唐双宁书毛泽东长征诗词展览”且即席发言,后来又亲笔整理成文章,亦称我为“当代草圣”;而叶嘉莹先生回信称我的书法“得毛主席书法之神韵”,这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

    200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唐双宁书毛泽东长征诗词书法展览”时,各路赠送花篮层峦叠嶂,我告统统撤下,唯留季羡林、文怀沙、贺敬之、杨仁恺、叶嘉莹、冯其庸、王学仲、沈鹏8座,何也?我的母校《校友通讯》邀我一文“寄语校友”,我在文中答曰:“乃神交也。这些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皆无求于我,却不遗余力奖掖后生,提携晚辈,实在让我感动,乃奉为神交。”

    今天,杨老不幸离我们而去。没有杨老的指点、鼓励与教诲,即没有我书法的今天。追忆杨老的指点、鼓励与教诲,感激涕零……值此杨老逝世周年之际,思念之情,难以言表,不表又难逃自责之罚,故谨以此书聊补年前未能亲奠之憾;杨老工作室为“沐雨楼”,故此书自序名为“栉风沐雨共一楼”;杨老命我初出茅庐之作为《瀚海漫游》,故此书名为《瀚海再游》;杨老享年九十有三,故此书作品正文93幅,均借以告慰杨老在天之灵。

    杨老,您远去了,弟子双宁定将不负您的期待,假以余年之力,为中华书坛躬耕不息……

    杨老,您放心吧……

    

    注释:

    ①1932年,杨仁恺考入重庆公立高级中学,后在私立群觉女子中学教语文和历史,同时兼任《说文月刊》校对。期间,杨仁恺常与郭沫若、徐悲鸿、沈尹默、老舍、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等名人学者接触,边教边学,得天独厚。

    ②抗战胜利后,杨仁恺出川进京,琉璃厂成了他的“第二所大学”。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很快,便与收藏界打成一片,见识了很多国家级珍宝,同时又结识了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等“国宝级”人物。杨老曾笑谈:“我是‘琉璃厂大学’毕业的,古董店和地摊是我的启蒙老师。”

    ③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亲自向国家文物局写推荐信。不久,收到了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邀请函,1950年杨仁恺调东北文化部文物处任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

    ④自1983年起,杨仁恺与著名书画鉴赏家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和谢辰生共同担任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小组成员,对全国各博物馆、图书馆、大专院校、文物商店所藏书画,逐一过目,鉴定真赝,编印出版文字图目,历时8年,鉴定书画在两万件以上。

    ⑤2000年,杨仁恺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鉴赏家”称号。在辽宁,冠以“人民”二字、由省政府命名的“大家”仅有3位:人民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人民作家马加和人民鉴赏家杨仁恺。

    ⑥见文物出版社《唐双宁书法集》:《独慕英才有使君》——杨仁恺序。

    ⑦见清华大学出版社《书法——人类精神的心电图》:《关于对狂草书的肤浅认识》——杨仁恺。

    ⑧见清华大学出版社《书法——人类精神的心电图》:《唐双宁狂草歌》——冯其庸。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鐗堟潈鎵€鏈� 涓浗鑹烘湳鎶ョぞ
涓浗鑹烘湳鎶ョぞ鍦板潃锛氬寳浜競瑗垮煄鍖哄墠娴峰崡娌�11鍙枫€€閭紪锛�100009銆€鐢佃瘽锛�010-64025528
淇$锛�cflac@126.com銆€銆€浜琁CP澶�0506736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