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5日 星期六
我常庆幸自己经历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群星璀璨。吴作人先生正是这个时代文化艺术界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至今仍闪烁着光辉。2008年是吴作人先生诞辰100周年,追忆和大师的交往,拜读大师的作品就会感到大师虽逝,风范犹存。“艺术首先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曾为中国美协主席的吴作人先生这一简洁的论述高屋建瓴地道出了艺术发展的基础和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理解和继承民族传统才能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一棵参天大树让世人瞩目。要真正了解吴作人先生这一重要观点的深邃意义和解读其作品,就不能不对什么是“中国书画的传统”作一个正确的论述。因为艺术的民族性恰恰就是民族的艺术传统。
“传统”顾名思义就是代代相传的。“流传”既有代代相传的,又有顺某一时间开始往下传承的,还有在某一时间段传播过的。在历史长河的流传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精华才能不断地被有识者认同并代代相传。因“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所以只有精华没有糟粕。它集合了历史中每个时代的精华。懂中国书画的人会深深懂得中国书画是需要像书一样去读的,因为中国书画就是一篇篇书画家表达自己语言的视觉文章。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书画的审美价值。书画基本功是为展示书画家语言服务的,决定着书画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以中国书画传统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书画语言和书画基本功。
纵观中国历史包括近现代有成就的书画家作品,他们的书画语言都是在表达新的审美价值。他们语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是中国书画传统的灵魂。他们书画基本功的笔墨都非常精到,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书画基本功的本质就是精到的笔墨。精到的笔墨是中国书画传统的命脉。深究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不管绘画语言怎样变,所产生的新的审美价值的主题思想没有变;不管笔墨怎样变,所产生的审美价值的精神没有变。黄宾虹先生“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构图日日常新”的观点就是对中国书画传统的一种诠释。因为章法构图恰恰是由书画家语言决定的。那么中国书画传统就是中国书画史上语言和笔墨精华的集合,是书画审美价值的集合。它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丰富的过程。从石涛、齐白石、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黄胄等画家优秀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在语言上有创新,笔墨功夫也很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不但是中国书画发展的主流,而且还是方向。它还成为鉴定书画好坏、真伪的尺度。只有沿着传统的方向发展,中国书画才有生命力。在中国书画博大精深的传统面前,我们只有虚心地去继承它,才能丰富发展它。
吴昌硕先生早就深深认识到“传统”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他在1912年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用篆书题写了一块匾——“以古为徒”。吴作人先生提出的观点和吴昌硕先生的观点异曲同工。只不过,吴作人先生的现代语言更容易让人理解。他不但是观点的提出者,更是观点的实践者。画油画时,他应用了中华民族的书画传统语言,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齐白石像》和《三门峡》。他的篆书大气磅礴。他的绘画语言高雅、秀美、深邃、宁静。他创造了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如熊猫、树熊、驼羊等。他的中锋行笔沉稳深遂,延伸着语言的想象力。他的墨韵丰富,突出着语言的情趣。他用他的笔墨之美展示了绘画语言的审美价值。他的理论和作品向世人揭示着他是一位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怀念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