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即将落幕的前一天,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北京奥运会期间,前后相继的两个文化艺术活动,以艺术的视角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深化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同时,充分展示中外艺术家对和谐世界的美好向往。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办,中国文化部、北京奥组委支持的国家级、国际性的艺术展示和交流活动。大会以“中国·世界”作为创作主题,以“艺术·让奥林匹克更美”为宗旨,进一步延续和表达了国际奥委会此前在悉尼和雅典举行的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的精神和理念。自1月10日启动以来,大会经过7个月的精心组织,征集到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数码艺术5个门类近万件美术作品。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幅(件)优秀作品,艺术家们从奥林匹克运动中获得灵感,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和平、友谊的愿望与祝福展现在世人面前。
名家精品共绘奥林匹克精神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展示作品分为特邀作品和征集作品两部分。特邀作品大多出自国内外知名美术家之手,黄永玉、范曾、刘大为、吴长江、Mimmo
Paladino、Francesco
Clemente等都有作品参展。从作品数量、质量及展厅情况看,特邀作品中的国画部分无疑是整个展览的亮点。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大为介绍,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作品整体水平很高,特别是国画部分,平日惜墨如金的国画名家都专门为展览精心创作了大尺幅长卷。他本人也创作了一幅名为《草原雏鹰》的八尺国画,作品取材于少数民族赛马会的场景,表达了年轻一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著名画家范曾应大会之邀创作的六尺长卷《奕秋课徒图》,选择了围棋这一主题,将体育与文化完美地结合,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吴长江描绘藏民的写生作品《根藏》也极为精彩,藏民坚定、执着的表情与奥运会所崇尚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是特邀之作,尽管由于展场限制,作品的摆放略显拥挤,但从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以及艺术技巧来看,也体现出相当的造诣。其中,中国元素和对中国重大事件的关注成为外国艺术家作品的一大特色。巴西艺术家Antonio
Claudio Carvalho创作的《Si
Chuan》由9幅油画作品组成,画面中9朵形态各异的鲜花表达了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纪念和对灾区人民的美好祝愿。而在澳大利亚艺术家Chad
Swanson的作品《Journeys》中,中国古人和各种体育运动标识赫然并列,鲜亮的红色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此外,汉字、火炬也成为外国艺术家热衷表现的题材。
除了这些国内外名家的特邀作品外,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征集作品主要来自中国国内的中青年美术家。据了解,主办方邀请了国内5位知名美术家作为评委会委员,通过充分讨论评选出5个艺术门类的25个铜奖和12个银奖以及5个金奖。其中,王作仁的《草原风》和朱兴华的《华佗五禽戏》获得国画类金奖;丁晓和李蕾合作的《奥林匹克神话》、墨客的《奥运北京》和张亚亮的《鸟巢》获得油画类金奖。这几件金奖作品切合奥运主题,艺术技巧纯熟,色彩丰富而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奥林匹克神话》和《鸟巢》是两件比较有特色的作品。“鸟巢”是很多画家都想要表现的题材,但丁晓关注的是完成后的“鸟巢”,而张亚亮则更强调“鸟巢”的建筑过程,他认为建筑和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过程本身。
美术让奥林匹克更美
对于奥运文化遗产,我们很容易想到物质层面的东西,比如北京的新地标“鸟巢”、“水立方”等极具特色的奥运场馆,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的两项重要文化活动——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无疑会为北京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仅从展览的主题和题材上看,两次展览都有意与北京奥运会发生关联,展现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对此刘大为表示,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奥运梦想,尽管美术家不能像运动员一样在运动场上为国争光,但美术家们也想为北京奥运尽一份力量,从这点看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和北京双年展有共通之处。同时,他认为,北京双年展主要体现国际性,它更关注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多样性表达,与奥运相关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美术大会从作品构成上看更强调展示中国当代绘画面貌。吴长江也表示,两者在精神上都极力表现积极向上的美术精神,但美术大会更加强调奥运题材,而北京双年展以油画和雕塑为主,展现国家和地区多元化的美术面貌,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选择更加宽泛广阔。
尽管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和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强调的重点不同,但这两项活动的举办,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国内外艺术家对北京奥运会的真诚祝愿,必将为北京奥运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