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从三秦大地走来的20余位艺术家将一股浓郁的“西北风”带进了哈尔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省美协、黑龙江省画院、西安中国画院联合主办的“西安中国画院全国巡回展——哈尔滨展”在这里举办。展览呈现了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近年来深入陕、藏、青、新等西部地区采风、写生、创作的成果,以喜迎奥运为主题,众多作品表现了西部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另一部分则是西安中国画院画家以抗震救灾为主题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怀着共悼国殇、共赴国难的人文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争精神。
从历史深层寻找文化资源
在反映民族风情和地域风光的作品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的作品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尤其是《骊宫春韵图》为写意之作,敷色设彩,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唐宫仕女的独特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与鲜明的艺术个性。
其实早在《骊宫春韵图》之前,王西京早已画过《唐人诗意》、《周南诗意》、《梨园春韵图》、《赏月图》、《小园香径独徘徊》、《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涉及中国古典题材意向的作品。李白的醉态、庄周梦境的飘然、屈原天问的呐喊、鲁迅那严峻的眼神、戊戌六君子临刑前的悲壮,还有唐宋诗词的意境、隐士高人的闲情……一 一展现在画家王西京的笔下。人们曾说,他的作品能够受人关注,主要是因为他的画作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气节,而这种民族气节又不同于简单的对旧有东西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他从历史深处找到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的生活形态,然后通过画笔表达他们的精神特质。传统、时代与个性之间的微妙联系,是许多画家毕生从艺的主题词,也是王西京的国画艺术从历史的深层寻找创作资源的动因所在。
他爱画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具有崇高人格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赤胆忠心的历史人物形象。之所以倾情于这样的人物,王西京说,因为他从小的精神世界里,就有一种对伟大文人的热爱;他迷恋的不是他们的事迹,而是一种风骨,这也是现代人缺少的东西。他想通过历史人物来反观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因此从笔端自然就流露了出来,其中也不乏几分惆怅。他认为,这种风骨精神是中国传统文人崇尚道德真理与正义、追求自身高尚人格,而不愿屈从专制暴政下丑恶与世俗势力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节和超凡自我的人性风采。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应该看到传统古典精神中所包含的人的完整、庄严是一种永恒的、不朽的东西。在20世纪人类历经破碎、彷徨之后,这种完整、庄严将像一面旗帜那样鲜艳夺目、辉煌灿烂。我认为,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对传统的无知使对传统的反抗更加苍白无力,换言之,我们距传统不是太近,而是太远。”
当巨大的落日余辉映在茫茫西北高原时,夕阳被踩碎了,于是,画便产生了。这是心对落日的回报。如果说艺术是生命的体验,是身在彼岸而向彼岸的一种超度,那么,画即是心路的历程。笔墨、技巧、形式风格,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而存在的,一切都服从于表现人这一主题,而在这个大写的“人”字当中,正体现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高尚品格。
一个画院背后的文化信心
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高尚品格的作品,不只出于王西京笔下,这也是他所带领的西安中国画院一批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长安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长安画派以其雄浑大气、凝重淳厚而名震画坛;作为长安画派的一支劲旅,西安中国画院以其人才济济而称雄画界。近年来,西安中国画院在院长王西京的带领下,使长安画派艺术在创意上有了新的突破、新的建树,形成了淳朴厚重、苍凉悲壮、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
“西安中国画院全国巡回展——哈尔滨展”是继北京、深圳、杭州、南昌等全国巡回展之后的第八站,是考虑到黄土地艺术来到黑土地画坛,可以让艺术家们沟通联谊、切磋技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为民族艺术事业的复兴作出贡献这一目的而举办的。
在当代中国画坛,西安中国画院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坚持传统、深入生活、不断创新,努力实践着和谐社会及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在进一步自觉融身时代潮流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已发展成为现有画家140余位的艺术群体。自1985年8月1日建院以来,全体画家艰苦创业,经过23年的开拓、奋斗、发展,现已成为西安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一块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文化品牌。
西安中国画院拥有100多名优秀艺术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集体,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气氛中,共同研习、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20多年来,这些画家努力进取,辛勤劳动,创作了数万幅佳作,成功地在海内外举办各类画展300余次,荣获国内外各类大奖100余次,还成功地举办了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和书画观摹展,出版论文集3部。他们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也遍及“地球村”的许多国家,展现了西安中国画院的群体实力,为古城西安赢得了荣誉。
作为艺术家,当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汲取营养的同时,如何回报社会也成了他们一直在考虑并且努力去做的事情。王西京表示,到基层百姓中间去写春联、教书法的文化惠民项目,自建院以来就一直未曾中断。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后,西安中国画院的画家们迅速行动起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一批抗震救灾作品。此次展览展出其中的20余幅,包括《托起明天的太阳》、《荷之殇》、《家园》等,这些作品无不饱含着艺术家们的深切情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思考中国画艺术如何在不同题材、不同领域内展现艺术家对民族、生命守望与思考的同时,以王西京为代表的西安中国画院的画家们还着力关注着宏观的文化发展战略。王西京曾说,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作为当前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可见精品生产的紧迫感。文艺创作是一个需要极大地发挥个人创造性的领域,受到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责任感、艺术功力、生活积累、创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当前正值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时期,文艺创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在指导思想、工作质量、服务意识方面尽快适应形势、强化责任,使精品生产落到实处,以此推动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多出作品、出精品,充分调动创作人才的积极性,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不仅是一个画家、一个画院所要思考的,也是树立民族文化信心的必经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