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奥运的内涵和灵魂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7    作者:彭永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人文奥运”在英文中对译为“Culture Olympics”,意思即为“文化的奥运会”。奥运会是一个空前的文化交流场所,它提供了一个任何其它组织和活动在规模和目标上都无法比拟的世界人民情感与文化公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当奥林匹克精神照亮中国这个焕发着青春的东方古国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将为奥林匹克运动撰写新的历史篇章,为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做出新的理解,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友爱、和谐、发展、文明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人文奥运的理论基础

    北京奥运会将是文化交流的奥运会,是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交流的盛会,也是中国与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会。对于这场人们充满期待和寄予厚望的盛会,在基础理论层次上,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下面4个文化问题: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在这次交流中可以期待什么?指导交流的理论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文化交流史和文化学理论来说,文化交流得以实现,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两种文化体系的异质性和共同性。从异质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到奥林匹克文化中去寻找补充中华文明的养料。其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无论是古代希腊的奥林匹克竞赛,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和人的力量,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与西方不同,中国人由重视家族血缘而重视集体,重视个体属于群体的一部分,重视个体对于群体的义务,而并不重视个人的独立性和权利。我们一方面应该继续发扬重视个人义务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西方文明,尊重个人的权利。其二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精神。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强调和谐的精神是存在着差异的。其三是吸收奥林匹克主义中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在我们当今这样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应带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的渴求,我们渴求人的变化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变革。

    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融合得以实现,需要相互之间具有对话、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事实上,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无论其异质性如何明显,文化差异有多大,但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共同性,因而两种文化之间总能找到共同点。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精神,特别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大盛,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也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对人自身的重视是中西文化借鉴和融合的基础。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可以找到共同点。中国文化在强调自强的同时,还强调厚德载物,强调中庸和谐,在体育运动方面,对竞技体育的对抗性强调不足,而比较重视竞赛的娱乐性和参与性。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方面尽量地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是儒、道互补,进取有为和逍遥无为相辅相成,造就了中国人一种既积极进取又豁达乐观的生活哲学。但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参与精神、超越精神又有所不足,相对而言比较保守、自足。奥林匹克精神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又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持续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充分调动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吸引世界的资本流入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的发展之路。这是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具有创造性的发展之路,因而在中国人发掘自身的聪明才智的时候,也就更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从世界各国的文化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学习世界各种文明的长处,融合百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期待着以人文奥运为契机,让世界文化走入中国。

    任何一种重大的文化战略或文化交流活动,都是以成熟的文化交流理论作为指导的。我们中国学者始终自觉站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视角,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提出以和合思想为主旨的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哲学。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和谐、和合思想,以及由此而生长起来的现代文化哲学,将是指导人文奥运实践的最佳理论成果。在解决了理论层面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做哪些与人文奥运相关的东西文化交流工作。我们的东西文化交流工作,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下手:一是在中国介绍和宣传奥林匹克文化和作为奥林匹克文化底蕴的西方哲学精神以及西方现代文明。二是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活动。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和举办期间,举办多种层次、多种规模的世界文化交流活动,使北京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人民精彩演出的舞台。三是积极展示中国文化,努力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和平、和谐、和爱——人文奥运的灵魂

    奥林匹克虽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勿庸讳言的是,它起源于欧洲,带有强烈的欧洲文化色彩。奥林匹克走向全球的过程,是伴随着西方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已经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国际奥委会的相关报告中,一再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应当是多文化的和跨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性的,它也应当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因此,当奥林匹克的光辉照耀东方时,奥林匹克也应当与中华文明相融合。我们应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来思索中国文化能向奥林匹克、向世界奉献什么?我们的美好奉献能否找到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

    中国至少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奥运会,将整个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作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的奥运会,是一个主题文化盛会。我们至少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这次文化盛会的主题:第一,我们要考虑文化主题的现代价值,它能够回应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具有先进性、启示性和指导性;第二,我们要考虑文化主题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契合性,因为奥运会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活动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媒介;第三,我们要考虑文化主题的普世性和可受性,我们所奉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品,而且是可以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分享的文化精品。

    在讨论“人文奥运成果”问题时,我与同事安启念教授提出以“和平、和谐、和爱”作为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来补充“更快、更高、更强”格言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来丰富和深化奥林匹宪章中的和平与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或者说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旨和基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华。以中国和谐思想和和谐文化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能够同时满足以上3个约束性条件。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方块字“武”的写法,就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和平的理解。“止戈”为武,即使是战争和武力,其最终目标也还是追求和平。中国人在进取向上的同时,又把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因此这个具有创造活力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最爱好和平的民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主义也都含有浓厚的和平思想,古代希腊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神圣休战协议”,他们诚实地遵守和履行这一协议。国际体育界人士曾指出:“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是使人和谐发展的工具,也是加强和平、友谊和相互了解的工具。”进入21世纪,战争与武力冲突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平,呼唤和平、保卫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主题。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主义也有着很好的结合点。中国哲学崇尚和谐,中国人不认为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最终归宿和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而是认为“仇必和而解”,矛盾双方的融合、和解才是最后的结果和最高的目标。孔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人人都应恪守的“道德金律”。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恰是指导人类达成和谐理想的行动指南。这样一种理想和精神,又恰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是基于血缘亲情而生发于内心的对他人的自然而然的爱。宋代儒家代表人物张载从“性者,万物一源”出发,提出了儒家“民胞物与”的兼爱说,将百姓看作自己的同胞,将万物看作自己的伙伴。从世界文化视野出发,我们会发现,“兼爱”、“博爱”是人类各种文明体系的共同价值取向,它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以不同的方式被表述着。在这里,“和爱”的思想——爱人如爱己,并且允许别人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和谐共存、和平共处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资源。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一项文化使命,即是以奥运会为中介,促进来自五大洲的人们,无论他们来自于何种文明,使用何种语言,怀着何种宗教信仰,属于何种肤色,都能在这个全球盛会中平等、深入、面对面地交流,以此来增加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融合。

    “更快、更高、更强”反映了人类把进步作为首要追求目标和最高理想,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对和平、和谐的追求和渴望已成为新的首要目标和最高理想,我们应当立足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文化课题,立足于人类哲学和文化的制高点,提出新的奥林匹克格言,积极倡导“和平、和谐、和爱”的精神,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