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举行的,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国际双年展,它之所以推迟一年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同年举办,是因为在北京举办如此宏大的世界体育盛事,引起了中国美术界和世界美术界友好人士的密切关注。他们希望在北京奥运之年举办世界美术展览,既为奥林匹克助威,也为双年展添彩。何况各国美术界人士追求的人类崇高理想的重建、人道主义光辉与友爱精神的发扬,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弘扬、所期盼的。双年展组委会把第三届展览的主题定为“色彩与奥林匹克”,“色彩”在这里是艺术和美的代名词,它与“奥林匹克”一词并置,具有双重含义:表明这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举办的美术双年展,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参展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可以与奥林匹克相吻合,表现运动的内容,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当这一主题发布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美术界的认同与支持,81个国家的美术家的数以千计的应征作品从四面八方纷纷寄到组委会,中国美术家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除“色彩与奥林匹克”主题展外,本届展览还包括5个特展,它们是英国特展、挪威特展、蒙古特展、墨西哥特展和国际当代版画展。经过双年展策划委员们的严格挑选,参加本届双年展的绘画、雕塑和装置性作品747件,参展艺术家701人,其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239件。
各国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色彩与奥林匹克”,很有意思的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理念,都表现人的进取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希望与幻想、人面临的挑战。即使画面上不出现人,呈现的是物或景,也与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表现语言上,除了艺术家的个性特色外,还具有各不相同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多样性与丰富性是本届双年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样在表现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主题上,各国艺术家除了用具象写实的、表现的、象征的、抽象的语言加以描写外,还把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如蒙古艺术家的一些绘画、雕塑作品,题材内容是现代的,但艺术符号和制作手法融进了古老的传统因素,含有原始牧区草原文化的生气。相反,墨西哥艺术家远离现代和古代传统,力争重新建立当代墨西哥艺术的面貌,虽然理念与技巧不够完善,却有一股咄咄逼人的锐气。西欧各国艺术家的作品多采用表现性和象征性手法,目前还很难看到像上世纪80年代新表现、新具象、超前卫的气势和领时代风骚的人物,但绘画、雕塑形式出现复归与活跃的情势,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动向。细细欣赏德、法、意、英各国艺术家的展品,也各有自己的风采。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艺术家在表现性写实语言中力争有所开拓,其奋进的精神可佩。许多我们陌生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艺术家,如孟加拉国、塞浦路斯等,也有不俗的表现。
从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当代世界绘画与雕塑创作的一般趋势:更加注重作品的观念性和暗示性,更加讲究艺术本体语言的丰富性和材质的美感,意象性作品的数量普遍增加,不少绘画和雕塑运用新科技手段或采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从更古老的传统或民间艺术中借用表现语言,普遍重视作品的构成性。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中相当醒目,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显得与众不同,油画、雕塑、版画作品或以写实手法见长,或有坚实的造型功底,不少作品还具有情节性或鲜明的主题性。各国艺术家对中国同行的创作有良好的反应,认为中国艺术家实力雄厚,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他们特别赞赏中国政府在保护和发展传统的中国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很大,从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老艺术家到“80后”的新生代。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题材来表现这一主题。参展作品的题材相当广泛:历史和当代人物、世界和中国文化古迹、自然风景和花卉、鸟禽、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抽象性的作品,与奥林匹克相关的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也给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启发,不少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处于不同生活状况的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关注作品传达人文精神的同时,力求艺术语言个性化的表达。由于有许多个性鲜明的美术家的作品参展,显示出中国艺术家强大的阵容。这些知名艺术家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努力不重复自己。
在中国画领域,我们高兴地看到张道兴、杨力舟、马振声、朱理存、田黎明、唐勇力、刘庆和、李翔、朱道平、周京新、胡伟、陈孟昕、郑百重、孙玉敏、毕建勋、喻慧、王冠军等人的新作,他们用不同的材质和技法,反映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其中孙玉敏的《球》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取胜。刘庆和的《临池》笔墨活泼,色彩丰富,画面很有生活气息。王冠军的《锦绣华年系列——多雨季节》将笔墨技巧与素描造型有机结合,描写了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奋力从事艺术活动的李从军,也推出了独具一格的新作。
尚扬、王怀庆、阎振铎、刘仁杰、俞晓夫、周长江、徐唯辛、闫平、王克举、任传文、忻东旺、谢东明、赵开坤、张冬峰、孙建平、曲岩、庄重、李向明等人在展览上撑起“中国油画”的场面,应该说油画的语言是多元、多样的,各位艺术家都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开拓。一直关注进城民工生存状态的忻东旺,在《龙脉》中以“鸟巢”为背景,塑造了3位为北京奥运建设作出贡献的质朴的民工形象,引人注目。不少油画家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时,把目光转移到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山水画上,从中借用表现元素。尚扬用布面综合材料制作的《董其昌—15》,表现的是人类与环境的主题;王怀庆绘在玻璃钢上的油彩《高山流水》,反映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诗意和谐的环境;张冬峰、庄重的油画风景都自觉地吸收了国画写意山水的观念与技法。
雕塑作品中田世信的木雕《唐女》手法利落,格调雅致;曾成钢的《莲说》含有传统文化寓意,整体造型别致;吴为山的《罗格》用意象手法以形传神,语言清新;王洪亮、王衍达、张帆等人创作的《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力图赋予写实语言以丰富的手法变化;陈涛的《拿桨的老人》、李小兵的《爱因斯坦》、杨学军的《金色年华》等,也给人以不凡的印象。香港雕塑家文楼的抽象立体雕塑《八面体》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8四个数字组成的形象,用以暗示这一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构思别具匠心。
我国版画家的力量雄厚,虽然限于展场面积,这届未得到充分展示,但不少优秀展品大致也反映出中国版画家面对现实的创新追求,尤其在版画语言上有新的拓展。水彩、水粉等画种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反映5·12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海外朋友们尤为赞赏,作品以表现人道、人性的精神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的“双重奏”感动人们的心灵。一位外国艺术家在研讨会上说,从这些作品中,他们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家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艺术立场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综观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不难看出,作者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来说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艺术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关系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形象地反映出艺术家们所处时代和社会群体的思维状态。参展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进取锐气和开拓精神显示了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总之,中国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心智与技巧,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与来自其它各国的同道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并表达一种信念:当今世界,人们的艺术表达方法是多元的,在这多元的格局中,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表现形式,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它们要经受时代新思维的洗礼,要传载新的美学理念,要接受新科技手段提供的新资源。它们的表现语言要创新,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当本文行将结束、考虑写几句关于双年展需要改进的意见时,想起美籍华裔女评论家高千惠的建议:“个人以为北京双年展以雕塑和绘画为诉求,是可以的方向。但在展览主题、架构上或需更有新意。”确实,今后北京双年展需要在展览主题、架构上有创新的举措,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还需要我们有勇气、胆识和更多心血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