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严谨 初入法门
走进徐玉良的工作室,四壁挂满了中国当代名家的书画家作品,使小小的工作室蓬荜生辉。作为一名书法家,徐玉良与别人谈得最多的是书法,自己用功最勤的是书法。当问到他是如何成为书法家时,他说从小并没有想到要成为一名书法家,作为一名干部,他觉得应该练习写好字,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使他没想到的是,他一接触到书法,便被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深深吸引了,一练就是几十年。其实在徐玉良小的时候,父亲就对他写字有过严格的训练。徐玉良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认为中国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写一手好字是文化人最基本的素质。因此他要求徐玉良写字一笔一画都要工整有法。这样的要求成了徐玉良日后一个很好的习惯。“文革”开始后,徐玉良随着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之余,他还不间断地练习书法。之后在政府部门工作,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由他起草的一些文件草稿竟被同事当成艺术品收藏起来。
古墨薰香 受益匪浅
由于工作需要,徐玉良调到了北京市政协,这里聚集了许多艺术家政协委员,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法家,这让徐玉良如鱼得水,请教了许多名家。苏适委员对他说:要想学好书法,任笔为体不行,一定要先学法度,继承前人创造的技法,然后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进行更好的创作。这番话使徐玉良真正对书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古人留下的珍贵墨迹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欧阳中石先生看过他的字后对他说:临一临《圣教序》中具有代表性的字,可以理解书法的间架结构。欧阳先生还以一个“盖”字给他讲解了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而不是单纯写字的道理。一席话又使他明白书法艺术的美就在变化之中,在于赋予它生命,以及动态美和无穷的韵味,进而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刘炳森委员指导徐玉良的书法作品说:每个字都要有出处,拿不准的可以先查查书法字典,不能凭空想象去写。这对徐玉良启发很大,使他以更加严谨、真诚的治学态度进行创作。启功先生也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接触到这些名家,徐玉良更加自觉并且得法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颜底王面” 独具风格
徐玉良经过苦学勤练,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下功夫,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果实。他的书法以颜体作为内功,既具备雄强、厚重、茂密的阳刚之美,外在的形式又以王羲之的轻盈秀丽、灵动闲雅为表现,所谓“颜底王面”,时而又渗入当代风尚,于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徐玉良所崇尚和表现的书风被社会广泛认可,同时也被专家看好。他认为自己走过了3个阶段:一是学习临摹阶段;二是揣摩酝酿阶段;三是艺术创作阶段。在这3个阶段之中除了有艰辛更有苦闷,康有为曾说过,“临百帖而自成一家”。于是他临帖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从中体会古人书写时的笔意、技法,甚至是心情。进入创作阶段,徐玉良更是倾注了心血,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综合丰富的艺术元素,力求达到满意的效果。
徐玉良是一位学者型的创作严谨的书法家,他反对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态度,他认为,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不断学习、继承和积累,用前人的营养滋润自己的书法艺术,然后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美的因素,这样才能孕育出书法艺术的新生命。
徐玉良,生于194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协理事、北京市政协书画家联谊会秘书长。
徐玉良多年来组织了北京市政协系统、统战系统及老年书画研究会的诸多书画活动。2002年,其作品入选全国政协系统“东华杯”中国西部风情书画展,获优秀奖。在第五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中,他荣获“当代百家中青年书画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