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田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文革”以前毕业的,是蒋兆和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成员,是蒋兆和先生的学生。因为我研究蒋兆和先生,所以对他也比较关注。他无疑受到蒋兆和教学体系的影响,一是具有现实主义的立足点;二是他在表现方法上,将中国画的基础、基本功的训练(造型与笔墨)和西洋的塑形方法糅和在一起,也就是融汇中西。他在这两方面继承了蒋兆和先生的衣钵,但是又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出生在农村,所以有着农民一样朴实厚道的情怀。他把农民群众当作自己的父老兄弟来看待。他的创作主题有几个方面,其中就有乡土情结。还有对工人的歌颂,也就是油田情结。另一个是历史情结,他对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古代历史都非常关注。
他对艺术主题的把握是现实主义的,他用非常朴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将事件背后的精神揭示出来。比如说乡土情结,在《家乡春消息》这幅作品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象:梨花开了,春回大地,许多农民跑到田地里去,在梨花树下拍照。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它揭示出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农民和生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农民生活境遇的改变。新时期,多少农民有了照相机,出了多少农民摄影家,这件事很小,但是赵志田的画以小见大,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他的油田情结中最有名的作品是《大庆工人无冬天》,在1973年举行的中国画展览中是最突出的一件作品。它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应该说是他的代表作,并且成为那个时代反映工人形象的经典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历史情结主要体现在抗日题材作品中,《烽火太行》这一长卷长达21米,高1.45米。他能以巨大的毅力创作这幅作品与他的身世不无关系,因为他的父辈参加了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个情节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这件作品用了若干段落,集中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他从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战争磨难画起,随后表现了八路军进驻后帮百姓恢复生活,与人民患难与共的场面,百姓有钱的出钱,有粮食的出粮,妻子送郎上前线,母亲送儿打东洋,形成全民抗战的高潮,最后中国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欢快的锣鼓秧歌贯穿其中。
如果说蒋兆和先生创作的《流民图》主要是从灾难的角度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唤醒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那么赵志田则从正面来歌颂全民团结抗战。他从受难的老百姓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画起,把他们从事正义斗争的情景,一段段地通过长卷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他选用的一些情景不是大的战斗场面,而是一些使人感到十分亲切的具体的小事。开会、拉家常、推碾子,或者是收粮食等,十分感人。他多次到太行山体验生活,深入了解太行山区的革命历史,听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从中提炼了一些主要场景用于创作。这幅画应该是他的又一代表作,不仅表达了一个画家对烽火岁月的一种怀念,同时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一种敬仰。
在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他用的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把历史堆积、升华。他还有一件作品《老房东》,不是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但是可以使你想象出这可能就是抗日期间住在我们村里的指战员,若干年以后,走向领导岗位,又回来看望和关怀自己的老房东,一块儿拉拉家常,一块儿回想战争岁月,一起研究今后如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这里面带有一种人情味,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赵志田作品中的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手段,又是通过现实主义表现的。他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充满了人性的关怀,通过对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描写,映照出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歌颂。
赵志田的艺术特色是从现实生活中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入手,使人感到有生活气息,使人回到那个战争年代,回到战争岁月里的生活中去,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艺术,所以非常感人。
现实主义创作应是自然、真实的,只有投身到生活的热流中去,了解和熟悉所要表现的对象,当主观和客观融合为一的时候,才能有这种激情和责任感。现实主义作品还应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或者说富有生活的力度和深度,这样现实主义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更加感人的,是活生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