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碰撞 艺术的境界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18    作者:王小燕    来源:中国艺术报

    “5·12”后的汶川,成为举国悲痛的中心,也成为汇聚13亿爱心的海洋。目睹同胞生离死别的瞬间,直击废墟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死神抗争而重生的情景,让人无法不热泪盈眶,特别是看到众多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灾区孩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激励着我:心理援助和废墟救人、献血、捐赠同样重要。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希望用自己的舞蹈去抚慰灾区人民的心灵,扫除灾难留在他们心头的阴霾,让“死者安息,生者坚强”,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会永远挺起脊梁,“多难兴邦”。

    6月19日,愿望终成,我随中国舞协组织的艺术心理救援队奔赴四川灾区都江堰、什邡市、红白镇、蓥华镇。在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灾区,尽管援建队伍正在清理废墟重建家园,但看着灾区群众那企盼的眼神,我们决定,就地演出,把场地设在群众中间,与灾区人民零距离接触,与他们共舞。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高悬的音响,也没有艳丽的服装,一切是那样从容,那样自然和亲近。这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我们体恤灾区人民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也感同身受灾难给灾区人民生活造成的极度艰难,但我们想表达:这道伤口有13亿中国人共同承担,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珍爱生命,坚强不息”,这是我用舞蹈给灾区人民传递的情感,观看演出的灾区乡亲和孩子们一扫起初挂在脸上的阴郁,渐渐露出了笑容。当我们跳起《升国旗仪式舞》时,正在执行援建任务的解放军官兵率先加入舞蹈,我们拉起灾区孩子和群众的手,一起唱国歌,一起跳《升国旗仪式舞》和当地羌族舞,一下子,人群齐舞,大家手牵着手,用舞蹈的方式,进行肢体语言的交融,一起感受特殊时刻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为了使演出更加起到慰籍心灵的效果,我特意带去了20副手绢,在现场演出中进行互动,当我把每一副手绢用力抛向人群,欢呼声、呐喊声响彻现场,似乎在藐视灾难给我们留下的伤痛——这正是中国人民在战争时期一脉传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短短4天灾区之行,我们用爱心抚慰心灵,我们用快乐唤起激情,我们用坚强激发斗志,我们用舞蹈赞美生命,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文艺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也才能在这次灾难发生的特殊时刻发挥特殊的艺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