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日 星期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罗念一:用音乐表现西藏人民新生活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15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裂分子的行为是要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的!藏族人民是不会答应它们的阴谋的!”在电话里著名作曲家罗念一的声音格外激动,“西藏解放以来,藏族人民从受尽压迫的农奴翻身成为雪域高原真正的主人,再到今天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这些,国外有些人统统看不到,他们根本不了解西藏的真实情况,既不了解今天西藏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对解放前在农奴制度下西藏人民的悲惨处境一无所知,凭什么对西藏的情况指手画脚!”

    罗念一,你或许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你绝不会对《洗衣歌》、《叫我怎能不歌唱》、《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这些歌曲优美的旋律感到陌生,这位1950年作为一名文艺兵进藏,到1995年回到内地的作曲家,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雪域高原,在他的笔下,流淌出了众多融合了汉藏两族音乐风格的作品,由此他也被称为“藏汉和声第一人”。在西藏的土地上,他目睹了农奴制的残酷,也看到了解放后西藏人民的崭新生活,对于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再熟悉不过了。

    他回忆说,在西藏民主改革前,藏区人民在农奴制度下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当时,他和几名同事在日喀则附近一个名为森马藏堆的村庄里体验了几个月的生活,亲眼目睹了奴隶主是如何残暴地欺压农奴的。

    那个村庄的统治者是一家老小三口奴隶主,家里有30多个家奴,而整个村庄的人都是他们的奴隶。每天,奴隶们吃到的是一些发霉变质的食物,还要不停地干活。管家在庭院里转来转去,家奴的身上都系着铃铛,如果管家听到哪个奴隶身上的铃铛不响了,马上就会冲过去对其一顿恶狠狠地鞭打。

    家奴的日子这样悲惨,奴隶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里。他们要用自己的农具和牲口,无偿地应付奴隶主的差役。而奴隶主养的狗、马吃得都要比奴隶还好些,因为在奴隶主看来,狗可以打猎,马可以骑,而可以干活的奴隶有的是,他们的生命根本不值得在意。奴隶的孩子也只能是奴隶,总之,奴隶要世世代代为奴隶主当牛做马。那时,奴隶的生命都很短,得了病根本得不到治疗,只会被扔进柴房等死。奴隶的孩子除了极少的能当喇嘛,没有任何受教育的机会。而奴隶主却过着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生活。

    罗念一说,刚刚进藏的时候,看到这里的雪山、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到格外兴奋。但是,当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近百万的藏族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觉得美丽的山水也失去了颜色。当时,很多奴隶不堪忍受奴隶主的虐待,看到了解放军帮助藏族人民收割粮食,知道这是一支真正属于劳苦大众自己的队伍,就跑到了解放军的队伍里。很多这样的奴隶在人民军队里接受了锻炼、培养,逐渐成长起来,后来还担任了藏族地区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

    封冻的江水总会解冻,随着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千百年来受苦受难的藏族人民也迎来了春天。他说,是民主改革带给了藏族人民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时,政府把土地、粮食、牛马分到了他们手中,很多人激动地在自己刚刚分得的土地里不停地唱啊、跳啊,晚上也不舍得回家,就躺在地里。是啊,祖祖辈辈当牛做马,没有哪个奴隶梦想过能获得自由,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而这一切,在民主改革后变成了现实!

    藏族的孩子也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城乡各地建起了很多的学校,不但不用负担学费,政府还提供了大量助学金、奖学金。这让当年的奴隶、今天获得新生的藏族同胞对共产党感激万分。当时,罗念一在雅鲁藏布江畔的曲水县体验生活,住在一个老大妈家里。后来,他发现老大妈家有一间房子的房门总是锁着,老大妈也不许任何人进入这间房子。后来他才知道,这间房子里的墙上挂着一张毛主席像,这是老大妈最为珍视的财产!

    也正是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了罗念一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山河壮丽换新装,大地苏醒献宝藏,社会主义家乡大发展,家乡天天变模样。啊,美丽的家乡啊,可爱的西藏!”(《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雪山顶上出彩霞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执行政策闹改革呀,奴隶翻身庆新生呀。门前种棵向阳花呀,金珠玛米到我家呀,为咱阿妈来治病呀,医好了多年的睁眼瞎呀。我愿解放军长留下呀,感激之情难表达,请您喝杯酥油茶,请您再喝杯酥油茶。”(《请你喝杯酥油茶》)……这些歌曲,既是对藏族人民新生活的描述,也是罗念一看到新旧社会对比后的心声。20世纪60年代,罗念一接到上级命令,来到北京为电影《农奴》创作插曲。他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里,他手握钢笔,回想着他亲眼看到的一切:奴隶主凶狠的目光和高高挥起的皮鞭,紧紧捆在奴隶身上的铁链,冻死、累死、病死的奴隶,民主改革前藏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在他的脑海里闪现,终于,《阿哥,你必须说》问世了,这部作品浓缩了农奴对奴隶主的憎恨、对解放军的感谢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为这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增色不少。他说,在这部影片中,主要角色全部都用了藏族演员,他们对农奴的生活有过深切的体验,真心实意地憎恨农奴制,热爱新社会,因而表演起来就格外真实,他们的真情实感也使影片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雪域高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罗念一说,在1995年他离开拉萨前,很多藏民住进了高大宽敞的房子,家里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器,有的还买了汽车。各族人民正在努力把西藏建设得更加美好繁荣。今天的藏族人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各种权利,而在农奴制度下,只有奴隶主有“人权”,农奴们只能当牛做马,没有任何权利可言。

    罗念一虽然离开了西藏,心却留在那里,牵挂着那里的人们,想念着为藏族人民的解放、为西藏的发展而牺牲的战友。“决不允许分裂分子破坏祖国统一,决不允许农奴制度死灰复燃!”从罗念一铿锵有力的话语中,记者清晰地感受到了他对西藏的热爱。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