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7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向外界展示了一批平日难得一见的明代佛经古籍,这些古籍全部是北京首次利用美国驻华使馆文化保护大使基金资助成功修复的珍贵典籍。
这批佛经古籍收藏于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多是一至三级文物,包括明代泥金抄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四种》、明代抄本《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六卷》,均为馆藏一级文物;还有明代血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明代泥金抄本《佛说大乘智印经五卷》等,因书写方式特殊,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但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得到妥善保管,很多古籍因受潮导致页面粘连、霉变,出现褶皱、残缺等较为严重的破损现象。
此次修复项目共分3期进行,自2006年9月1日启动,至今年6月底结束。在近两年时间中,共花费5.4万美元,共计修缮佛经类古籍136种,181册。这也是北京市文物部门第一次对佛经进行修缮。
为保证修复质量,此项目修复工作由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南京图书馆等国内修缮古籍技术最高的单位承担。专家们对每一本古籍都采取了纸张测酸、除尘、补破、补虫蛀、修裱装订的方法,重要古籍在修复后还被配以函套、楠木匣加以保护。据文物专家介绍,明代血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的修缮难度最大,因长期受潮、霉变,佛经粘连成一体,而血经粘连在一起的现象并不多见,修复专家也是首次遇到。在修复中,专家首先将古籍一页页小心翼翼地揭开,然后逐字检查,对部分字的部分笔画的缺损部位进行修补。据悉,每位修复者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册古籍的修复,而且还不包括封面。
在此次古籍修复项目成果展览上可以看到,一本本残破不堪、满是斑驳的古籍,在实施保护措施后,又焕发出新的光彩。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主任张展介绍说,在修复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技术上利用古老手法配合现代手段,在修补时尽量使用原有材料,使所有修复古籍尽可能保持原貌,接近原有色泽,而这些印制600余年后的古籍经过此次修复再保存500年将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