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优美的六朝隋唐写本、墨气逼人的宋明拓本、传世罕见的敦煌吐鲁番写本文书,在近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一
一呈现。近400件古籍中,只有一件辽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来自私人收藏。入展的公私收藏古籍的数量相差悬殊,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与讨论。“目前国家公藏古籍3000万册还只是个估数,私人收藏更是不可计数;很多收藏家都有古籍精品版本,但具体情况还无法摸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的话,触及了自2007年2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我们在古籍保护领域还未曾探索的领地——私人收藏古籍的普查。
一提到私藏古籍的普查,估计专家和收藏者都会“直摇头”——不是因为不可行,而是难度太大。据业内人士统计,10年前古籍拍卖只能吸引十几个人,现在一场古籍拍卖就能吸引百余位藏家。“国内以爱好和研究为目的的古籍收藏者大约有300余位,此外还有很多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他们以宋元孤本、旧钞名校或者某一特定专题为主要收藏对象,有的藏家每年投入800万至上千万元用于古籍收藏。人数的增加和收藏资金的不断投入,加速了古籍市场的流通,另一方面也给古籍的普查、登记带来困难。”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总经理彭震尧认为,私人古籍收藏的隐蔽性、流动性和持续不断的交易增长造成信息不畅,给私藏古籍书目的建立制造了困难。
除信息不畅外,流通渠道也在制约普查工作的进行。彭震尧说,目前文物交易存在3种方式:私人之间交换、文物商店的买卖和拍卖行为。在这之中,私人之间的物物交换经常显现为交易行动。一旦进行私藏古籍的普查,则必然会涉及到对其交易渠道的调查,私人收藏家普遍对此抱有顾虑,这也是国家即将进行的私人收藏古籍普查工作展开之时,许多藏家对手中的珍贵古籍秘而不宣的重要原因。
这些被“捂着”的古籍有时也成为藏家的难言之隐:古籍的酸化、老化、虫蛀、水浸问题严重,但私家普遍没有将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王亮说,著名的过云楼藏书,有很多都有火烧、水浸的痕迹,“基本上每座藏书楼都出过事故;由于没有科学严密的保护措施,那些私人收藏的珍贵古籍一旦受损,后果很可能是毁灭性的。”缺乏保护措施,一些收藏空间有限且欠缺修复能力的收藏家开始考虑将藏品寄存或捐赠至公共图书馆以寻求专家意见。对于这种“私藏为公”的趋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陈红彦说,这种大家风范自民国以来一直在藏书家身上有所显现:郑观应、罗振玉、陈垣、张元济等著名藏书家将一辈子的心血收藏奉献国家,为丰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重要藏书机构的馆藏贡献了力量。现今的国家图书馆机构也欢迎私人藏家在自愿的基础上将此风范传承下去。陈力则表示,无论是公藏还是私藏,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好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如果手中的珍贵古籍实在不具备收藏条件,可以考虑将古籍交至国家保护部门寄存或保管。针对有私家藏书破损严重、难于修复的问题,国家各类古籍保护机构已着手建立修复中心、修复培训班和普查培训班,“提高了素质、扩大了队伍的修复人员,不但可以修复公藏古籍,也可以为私人藏家解决燃眉之急,使全国的古籍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陈红彦说。
虽然公私收藏是两个并行的系统,虽然全国性的私家古籍普查还是一件从未有过的“困难事”,但并不妨碍两个“系统”之间的共融与交流。或许只有多交流,被私藏的古籍善本的典雅韵味才有可能让更多人品赏,古籍的普查、保护工作才有可能持续开展并走上良性轨道。藏书家陈景林希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能下设学术组织,或开设网上论坛,以沙龙式的定期交流活动来了解藏家、古籍的基本情况,从中也可以分析目前古籍的主要流向。国家图书馆方面表示,如果收藏家愿意,公共图书馆可以为私人藏家举办古籍善本的个展,业内也可以将个展作为分析案例来开拓普查工作,公私共赏。图书馆学家王献唐力主的“推己及人,人人共读”的理想就不再是爱书人的一厢情愿,而变成既体现公藏整理历代典籍、延展繁荣学术文化功能,又凸现私藏历史悠久、广布民间、富于个性的文化幸事。
“普查现存古籍的整体情况,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部分,因为私人藏书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公私交流中的普查可以摸清家底,避免文化财产的流失。”陈力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古籍收藏家韦力表示,私藏古籍的珍秘性使众多藏家无法知道自己辛苦淘来的一件古籍究竟价值如何,如果能知道此种类古籍的存世量,对市场的定价、渠道的沟通就能做到有本可依。在这个层面上,建立私藏古籍名录“功莫大焉”。王亮则从著录角度思考普查工作的意义:很多藏家的几万甚至十几万件藏品都没有做过系统著录,且遍览近年古籍研究成果,仅有2002年台湾地区出版了《大陆古籍公藏概览》,涉及到国内五六十所研究机构的古籍收藏,但因无私藏情况稍欠全面,“做好普查工作,有利于我们在著录方面作出拓展。”鉴于私人古籍收藏普查工作的一些让人“直摇头”的困难,一些专家则提议可以尝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普查,结算出动态概率,以利摸清业内情况,使公私古籍皆展含英咀华、经世致用之功,避尘封蠹蚀、散失损毁之患,逐步品赏被私藏的古籍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