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胸藏风云 笔挟元气——评言恭达大草长卷的时代意义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11    作者:姜寿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为世人瞩目和期盼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日益临近之际,各界人士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奥运会的期盼之情,书法界也不例外。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以感奋激昂的情怀,以“我的中国心”为主题,手书“何振梁在莫斯科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陈述演讲”。这件草书长卷纵横夭矫、奇崛宕往、发扬蹈厉、气畅神旺,与其《唐宋诗词长卷》前后相映,为其近期草书力作。

    这件草书长卷以其有别于一般题旨的主题内容,表达了一个书法家心系奥运的拳拳之情。用言恭达自己的话说就是,书家要心系时代,反映时代。要关注历史,胸藏风云,要让自己的创作与时代共一脉膊。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言恭达将自己的草书创作置于这一宏大的背景下,以书法特有的语言抒发了对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热情礼赞,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言恭达早年以篆书名世,他是当代书坛最早进行写意大篆探索的书家。他的写意作品《散氏盘》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撰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审美趣尚。他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审美领域开拓出了自己的疆域。在当代不多的大篆名家中,言恭达无疑是取得较高成就并具有开拓性的代表人物。

    作为对篆书古法研味的延伸,他在隶书创作领域也取得很高成就。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强化篆书笔意,在保持《好大王碑》朴茂雄强的气势风格下,又强化引入了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传递碑版雄强气质,这种隶书审美取向对后来江苏中青年书家隶书创作构成很大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篆隶古法构成言恭达书法审美价值的核心,他在对篆隶古法的审美价值追寻中,建立起主体化风格并积淀为其书法创作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说,篆隶古法构成他书法创作的审美价值风范。清代碑学正是发掘出篆隶古法的力量感和原初性才为近现代书法建立起全新的审美基点。因而,可以说言恭达对篆隶古法的研创并未停留在法古层次,而是在对篆隶古法的深入研味中寻觅和体悟表现性的审美向度,并在表现性中强化书法的生命感性经验。也正是在对篆隶古法的写意性审美价值追寻中,言恭达最终转向对大草的创作与探索,并以大草建立起他书法创作审美价值的中心点。

    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言恭达已完成了由篆隶向大草的创作转向,这个时期他的篆隶书创作明显减少,尤其是写意散盘风格的大篆作品更是少见,这甚至使人们产生不无遗憾之感。但我想言恭达之所以几乎是隐忍地罢手写意大篆创作,是因为他发现和寻觅到了大草这一更具表现性和挑战性的审美世界,而大草与写意大篆无疑具有密切的审美联系,言恭达正是在经历了在写意大篆领域几十年的创作砥砺后而实现了他创作上由篆隶古法向大草飞跃的转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言恭达始终是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及表现性的书家。

    梳理整个草书史,按笔法似可以分成四大体系,即魏晋草书体系,唐宋草书体系,明代草书体系,清代碑学草书体系。魏晋草书体系为草书立法。它是建立在以绞转和指法的细读表现为基础上的,以二王为代表,它成为今草体系的价值源头。唐宋草书体系在二王绞转笔法的基础上,又融入篆隶古法,强化外拓和使转,使草书笔法具有更为强烈的表现力。如张旭、怀素、黄山谷在大草笔法上都明显抑制弱化了绞转笔法,而强化了篆籀气。明代草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魏晋二王笔法与唐宋旭、素笔法的混合,力求将草书的表现性与笔法的细腻表现加以整合。至于现代碑学草书体系则在整体上受清代碑学运动的强力笼罩,此一探索未臻完善。但从另一意义而言,它又是对遭湮没篆隶古法的再发现和再确认,只是碑草书对篆隶古法的接受途径与唐宋大草的篆籀笔法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内涵。

    对篆隶古法的信守和创作审美价值寻觅,使言恭达对大草的历史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他始终强调大草的篆籀古法,在草书创作中将篆籀气视作大草笔法的最高表现。他认为篆隶古法才是大草的主调,所以他的大草在整体上倾向于唐宋传统。他的草书以旭素为基,强化线条的纯粹性及由对篆籀气的崇尚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又引入空间结构意识,化裁黄山谷,强化草书的空间表现。在草书文本形式上,他采用唐宋草书惯常的手卷形式,将时、空结构表现相整合,融化草书大的章法结构和欹侧穿插咬合,体现出强烈的唐宋草书精神。言恭达大草对篆籀古法的强调,显示出他对草书史的洞见,这对当代草书创作尤其是大草创作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