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舞台上,双目失明的杨海涛、杨海军弟兄俩常常一同出现,用他们的歌喉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感动。像几乎所有的弟兄俩给人的印象一样,哥哥沉静稳重,弟弟活泼开朗,他们虽然不能看到彼此的长相是多么相似,但他们可以用共同的爱好感受手足之间的心灵相通,这个爱好就是歌唱。
作为哥哥,杨海涛是哥儿俩歌唱事业道路上的先行者。杨海涛从小就喜欢唱歌,但由于家里穷,没有良好的条件来发展他的爱好,邻居家的收音机就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91年,9岁的杨海涛开始上学。在学校音乐课上,老师教一些歌曲,算是有了正规的学习机会。1993年,杨海涛获得了代表宁夏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的机会,获得铜奖,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自信。
然而,直到此时,杨海涛还没有把歌唱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的想法是,找一个技术性的工作,凭一技之长有个生活依靠。1998年,他来到兰州特教中专学校,学习按摩。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杨海涛常常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直到有一天甘肃省残联的相关领导在观看演出时注意到了他。
为了培养杨海涛,省残联请了甘肃敦煌艺术学校的王玲老师为他做声乐指导。在王玲老师的指导下,杨海涛进步很快。2001年,杨海涛代表甘肃省参加了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在这次汇演中,他演唱了腾格尔的《天堂》。这首歌在王玲老师的指导下他不知练过多少次,从吐字、发音到节奏、乐感都有很长时间的磨合、锤炼,结果凭借这首《天堂》,杨海涛获得了这次汇演的金奖。
汇演结束后,杨海涛引起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关注,将其选入艺术团,直到这时,杨海涛才确信自己可以靠唱歌来养活自己。来到艺术团,演出活动很频繁,杨海涛担任独唱,他喜欢唱一些大气豪放的歌,这位先天失明者,有一个很宽广的心胸。
艺术团常常到世界各地演出,为了拉近与外国友人的感情,他们常常表演一些当地的节目。杨海涛自然要唱一些国外的歌曲,但这对于小学毕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困难。但杨海涛生就不服输的个性,他拿出最笨拙、对他来说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死记硬背。他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抠,还请教语言专家来帮忙矫正,就是靠这种方式,他学会了英语、韩语、德语甚至是阿拉伯语的歌曲。在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墨西哥等地,他的演唱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在瑞士,他献给听众的是当地名曲《阿尔卑斯山的玫瑰》。这首歌的曲作者闻讯特地赶到现场亲自为他伴奏。演出结束后,这位作曲家握着他的手说,你优美的歌喉与纯正的瑞士德语发音令我吃惊,你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6年来,杨海涛随团出访五大洲30多个国家,用各种语言演唱当地名曲,获得人们的欢迎。
弟弟杨海军的道路是跟随着哥哥一路走过来的——在当地上小学,去兰州学按摩,然后来到残疾人艺术团。小时候,杨海军同哥哥一样喜欢唱歌,到了兰州之后,哥哥杨海涛就向学校老师推荐,让杨海军参加一些演出,有时哥儿俩还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杨海军得到了舞台实践的锻炼。
但是,杨海军开始的想法与哥哥不同。杨海涛到艺术团之后,自然还惦念着在兰州的弟弟,就向团里推荐自己的弟弟。但杨海军说什么也不愿意。他说,我不想搞艺术,我要学按摩,有了按摩手艺才能养活自己。2006年,在兰州上学的杨海军生病发烧,请假回家。残疾人艺术团就让他趁这个机会到北京来看一下,也对他有一个了解。杨海军在爸妈和朋友的劝说下来到北京,结果被选中,从此成为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员。
杨海军从2006年来团,到现在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哥哥对他的进步很满意。杨海军来到艺术团之后,哥儿俩还会经常有一些合作,他们喜欢唱《向天再借五百年》,同样是一首大气豪放的歌。弟兄俩乐感差不多,合作很默契,也成为备受人们欢迎的一个组合。
到今天,兄弟俩回想以前走过的道路时,更多感到的是满足。杨海涛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亲戚朋友,谈到两个先天失明的孩子,姥姥和奶奶就哭哭啼啼。爸妈心里也压着一块石头,心想,以后的日子怎么办啊?但那时候,杨海涛心里就想,哭什么呢?一个人总有一个人的活法。
事实证明了杨海涛的想法是正确的,今天他找到了自己的活法,而且很成功。这两个让亲人担忧的孩子,现在成了他们的骄傲。杨海涛说,每个人都有需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对于我们来说是失明,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其他的。但我们都不能怨天尤人,要勇敢去面对。杨海涛兄弟俩也一直在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虽然看不见画面,但废墟里的呼救声,让他们感到一阵阵地揪心。在这次地震中,很多人的身体受到伤害,成为残疾,这些人怎样去面对以后的生活?他们说,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经历一些磨难,接受这些考验,人生才能得到锻炼。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