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系列创作不应是重复制造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04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香港苏富比春拍落槌,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三号》与刘小东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尤受关注,而这些拍品又都带有他们个人化的视觉符号。在《福布斯》杂志看来,全球收藏市场第一热门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充满了相当猛烈的系列创作趋势。

    无论是张晓刚的“大家庭”,还是曾梵志的“面具”、周春芽的“绿狗”无一不是系列创作,张张不同——序号、色彩、环境陈设略有差异,又件件相同——同样的人物表情、构图以及作品主旨。很多追随者也有“找到一种别人没有用过的题材或图像,就用系列作品的形式不断强化它在观者心中的印象;这一种画不动了,就再找另外一种”的心态。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在波普艺术诞生之时,西方已经进入了公共传媒、网络构成的图像时代。理论家高名潞说,在这样的时代中,代表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需要用系列创作的方式加以表现和强化。然而,艺术家对其作品的不断复制也是无奈之举。

    从艺术品开始成为可交换的商品那天起,其审美属性已不再占有统治地位,作为商品的艺术品要在艺术市场中流通就必须遵守商品的特性——可复制性。艺术评论家欧阳江河说,在这种情况下,符号绘画的系列趋势体现在公共舆论、大众媒体、批评界、拍卖市场的多层次追捧中,以及对社会生活、美术生活的强大影响力等方方面面;当文化的秩序与边界被模糊,造型艺术的形象也就以平面化的系列方式被生产出来。市场的参与和炒作,催生了系列创作成为时尚流行,当复制本身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特征时,创作的系列化倾向也就成为了众多画家的特征。

    事实上,当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某一具有标志性符号的作品被海外市场认可后,艺术家只能无限地复制下去。只有这样作品才有市场,风格的转变和符号的更迭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和代价是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个时候,艺术家就像贴着标签的名牌商品一样,他要想永续生存就要不断强化这个符号。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仅限于此?

    曾经画过一段时间系列绘画的何多苓在2007年创作了10件并不能形成系列的油画和雕塑。他说,之前自己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系列绘画热的影响,同时也想巩固自己的绘画语言,所以就在系列绘画的过程中“过把瘾”,把它画够;但从去年开始他把重心放在了单幅创作上。对他而言,系列绘画是用符号来体现一种观念的画家经常使用的方法,如果不是使用符号语言的画家,会在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寻找其它的创作路径。在他看来,系列创作的问题反映出来的仍然是内容与形式的永恒关系:当内容大于外在形式,其系列将会有更多的可读性与生命力;反之亦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师何永说,自己的很多学生也在搞系列创作,其原因不是对艺术明星的追风,而是学生们在尝试用系列绘画的方式反映自己对同一件事物、同一种情绪所作出的不同表达。系列创作并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整体特性,图像复制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本身只是传达艺术观念的途径而非目的。复制本身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该在复制中体现一种活力和创新,观念的多样化和深刻性才是进行系列创作艺术家所要思考和追求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