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采访创作日记(选摘)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24    作者:方石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26日,闷热。

    按照日程,今天我们到宝鸡市陈仓区采访。陈仓区即原来的宝鸡县,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和成语即出自此地。

    地震造成陈仓区7人死亡,11人重伤,倒塌房屋7800间,全区受灾人口40万,安置群众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26亿万元。我们看到很多危房,门窗大都关闭着,并贴着警示牌。许多居民住在广场、操场、公园的帐篷内,陈仓区电视台就在帐篷里做节目。小分队所到之处,都有人群围观,主要围着牛群与其合影。牛群说,只要灾区人民群众高兴,抱着搂着照相都行。一行人与帐篷里的受灾群众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我感到这里的人心是稳定的,面对困难是乐观的。

    中午,偶遇来陈仓慰问的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他介绍说,陕西的灾情是“内伤”,房屋是“站立的废墟”。我们的救灾工作处在两难境地,主要是余震不断,居民不能返家,办公不能进屋。但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和人民群众一道渡过难关。

    下午又看了一个村,主要是房屋受损严重,路上来回四个多小时,有些疲惫。吃过晚饭,好好地洗了个澡,然后和唐跃生一起完成了新作《多了帐篷的大地》,折腾了三个多小时。现在已是晚上12点,躺在床上收看四川电视台的节目:“抗震救灾现场最新报道”。

    5月29日,雨转晴。

    昨晚终于体验了一把睡在帐篷里的感觉,还挺舒服的,并且绝对安全。这些帐篷都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的字样,统一标准,整齐划一。一顶帐篷的面积大约15平米,正常情况一般可睡5人。我们搞音乐的四个人,付林老师、唐跃生、化方与我分在第四号帐篷。晚12点后躺下,隔壁左右传来阵阵鼾声,看来大家都睡得很香。也许是忙乱的原因,给我与付林老师的被、垫没有被子,都是垫褥,宽不到一米,盖不全,两边都漏风。没办法,只好凑合着睡下了。约凌晨4点左右,下雨了,点点雨滴打在篷顶,仿佛落在耳边。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中躺到了6点半,这时听到有人叫我们起床了。没有洗脸刷牙,一碗面条吃了个饱。

    行程临时作了调整,早餐后即返汉中。途中在广坪镇稍作停留,灾情与先前所见相同,让人心痛的倒塌、断裂。没有人,没有炊烟,只有摇摇欲坠的房屋,悄无声息地相互搀扶着。下午四点回到汉中民俗园(它已成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临时大本营),顾不上洗澡就躺在了床上。晚饭后开了一个碰头会,得知明天又要去略阳,一路上会更艰苦。苦倒不可怕,只是没有时间创作,难免有点着急。

    5月31日,有点热。

    今天离开略阳返汉中。行前我们去了略阳小学,该校两幢楼房均成危房,学生在帐篷里上课。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为了表达一点心意,小分队向该校捐款一万元,一行人均忙着给学校题字留念。付林写的是:太阳最红,孩子最亲。非常好。受此启发,我和跃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我们写了两幅字:一是“亲爱的孩子我爱你”;二是“孩子在,祖国在”。当时我们都突然发现,“孩子在,祖国在”就是一首好歌名,应该可以写一首歌出来。

    中午回到汉中民俗园。据新闻报道,胡锦涛总书记今天中午也抵达汉中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那个时候我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我们和总书记同时来到了一个城市,并且是为了同一件事情。

    下午6点参加汉中市赈灾募捐晚会。考虑到防震,晚会做了两点临时变动,一是提前举行,二是把现场设在露天体育场。该体育场可容纳一万多人,我们到时已是人山人海。小分队在节目中间集体出场,向观众致意。领队夏潮主任讲了话,代表中国文联为灾区捐款12万元。随后,曲艺家张保和朗诵了他创作的一首诗歌,颇具感染力。唐跃生朗诵了新词《找到你》,激情四射,效果也很好。我清唱了新作《多了帐篷的大地》,唱之前我说了几句话:我们正在经历巨大的灾难,我们正在承受巨大的悲痛,但我们也正在体验和收获更加巨大的感动。这次来陕西体验生活,写了一首新歌,在第一时间献给汉中的父老乡亲。我不是歌唱演员,嗓子不太好,请求大家像承受风雨一样承受我的歌唱。这时掌声响起,给了我鼓励。我非常投入地清唱了这首新歌,自我感觉过得去。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大的场面清唱,但我真的没有丝毫的紧张和怯场。接着牛群上场,他演唱了《为了谁》,很受欢迎。牛群的嗓音不错,有一定的质感和穿透力。晚会进行中,付林打头,我和跃生跟着又上台捐了款,赢来一片掌声。晚会从下午六点一直进行到晚十点半才结束,现场募得捐款400多万元。

    11点吃晚饭时,我与跃生、牛群聊起来要为牛群写一首歌。

    6月4日,晴。

    很幸运参加这次生活体验,这种亲临第一线的直接感受有别于千里之外从各种媒体而得到的间接感受。它既是心灵上的,也是身体上的,心灵和身体在相互作用。这次写了好几首新歌,与其说这是我的创作,还不如说是抗震救灾的斗争生活所给予,它是属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我一直以为,艺术既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心灵;艺术既要高于生活,更要归于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可能具有坚实的根基,才可能首先感动自己,才可能具有艺术的魅力,才可能受到群众的喜爱。

    感谢中国文联给了我这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