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相约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文化项目”之一,6月10日至7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汇集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艺术家的40多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营造了一个艺术与科技的“合成”空间。
从两个月前,中国美术馆发布的“招募至少50名外语娴熟的志愿者”启事,就可以窥见此次展览规模、投入的资金要远远高于敦煌艺术大展,也是今年中国美术馆展事的重中之重。展览的四大主题,“身临其境”、“情感数码”、“现实重组”和“无所不在”,分别探讨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以往不同,走在展厅中,一不留神就会遇见一个“到处乱窜”的花盆,而且会躲避行人,它是作品《生动的厨房》的一部分,在这间厨房里,刷子自动擦桌子、勺子自发搅拌咖啡、抽屉自己开合。假如在作品《声音绘画》上信手涂鸦,四周的音箱会随着你的笔迹奏出音乐,旁边还有一个被抚摸就会害羞出汗的《情感动物》。“互动不仅体现在调动全部感官上。除了热闹,人们也能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文化特色,能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也是一种文化互动的体现。”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宛若幻象的光雕塑,互动能力超常的电子机器人,后现代的全景式电影,置身于中国美术馆,观众仿佛转瞬间就来到了一个与平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科技艺术环境里。
这几乎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从来没有遇见这么好玩的展览”。这时你会怀疑,自己是在那个厚重且严肃的中国美术馆吗?“这简直成了科技馆。”时不时听到观众这样惊呼。对于见惯展品纹丝不动地挂在墙上或者摆在展台的观众而言,当美术馆不再只有安静的视觉艺术展之后,关于艺术界限的讨论也被再次提及。“人们在科技博物馆和到美术馆看东西不一样,科技是要把问题说清楚,注重物品的可用性,而艺术上可用性就是次要的。处于这个空间中的人们,也不能再被称为‘观众’,而应统称‘参与者’——他们不光用眼睛观看,而且用耳朵聆听、用手指触摸、用嗅觉感受,综合这些感受以获得整体的艺术认知。”策展人张尕如此表示。
在这个巨大的游艺场,观众还面临着能否理性守序观展的考验。既然大部分作品都会“动”,而且为了让观众亲身体验操作,大多未设防护栏,随着正式开放后大批观众的涌入,这些用精密技术带动的艺术品就将面临出现故障的危险。很多观众不规矩的“玩法”,使其中两件作品在开幕的第二天就瘫痪维修。
张尕说,新媒体艺术家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在完成技术部分时又是一个技术工作者,同时又得把握一种观念的发展,是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等多重身份的认同。新媒体艺术就是对艺术边界的探索,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的媒介。Moma媒体艺术策展人芭芭拉·伦敦表示,新媒体艺术的多样表现形式,使得展览的主题策划体现出多种观感互通交融的效果,这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展示、保存都具有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探索意义。
在谈到本次展览意义时,范迪安认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第一步也许并不是产生实用性的产品,但它本身具有向应用性转换的巨大潜力,并预示着未来的生活方式,艺术创新总是启发人们对创造力产生新的理解,而这也是中国美术馆在北京举办新媒体艺术展的最大意义。”在千奇百怪的艺术形态和纷繁交叠的互通感受下,在传统与现代的合成、艺术与科技的合成、作品与观众的合成之下,能否让参与者理解艺术与科技两大主题,成为该展在中国展出的重要意义;新媒体艺术能否呈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继续发展将会呈现出来的特色,成为该展留给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