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在文物系统抗震救灾情况新闻通气会上公布,截至6月5日,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共有2766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292件。为了使受损文物尽快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国家文物部门已采取多种措施,预计需5年时间、60亿元完成全部工作。
优先修复世界文化遗产
地震给四川省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带来了巨大伤害,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首要重点是做好评估工作。文物学者谢辰生说,具体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历史古迹的修复,必须先摸清受灾情况、做好整体规划,然后根据具体规划科学、稳妥地实施。为此,国家文物局已成立灾后文物重建规划协调小组,指导地方做好调研、论证和方案制定。目前,《“5·12”汶川大地震四川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已通过评审,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将确保在7月20日前完成。
“要将文物的受损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分类,针对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到不放弃每一处文物,分清主次项目和轻重缓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可将修复工程项目按三类进行安排:第一类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修复优先安排;第二类是对地震中遭受破坏但主体尚完整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部分省级文保单位开展紧急支护抢险工作;第三类是对因受地震影响,造成地质灾害,目前尚不具备修复条件的项目,可待条件许可后进行安排。他透露,都江堰二王庙的修复工作将率先开展,目前专家正在进行实地勘察,将于近期开工。
坚持原址保护原则
为避免在雨季到来时再次受到自然损害,抢救和清理废墟下的文物及构件,对受灾古建筑和历史古迹进行临时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项紧迫工作急需技术支持。谈及这次前所未有的灾后文物修复工作,古建专家马自树说,有些震区损坏文物以前并未对其保护技术和方法进行过研究,因此要按照古建筑规程、依法开展,先对受损建筑进行测绘、呈报修复方案,承接修复施工的单位必须是有资质的队伍,以保证质量、合乎规范、修旧如旧。
为使此次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实施工作坚持原址保护原则,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尽量运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保留传统形式、传统功能。目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7家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已对成都、德阳、绵阳、阿坝4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对藏羌直波碉楼、都江堰二王庙、新都宝光寺等文保单位开展16项勘察设计任务,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1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指出,这仅是对口支援的第一批单位,全国文物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将于6月下旬召开,组织全国文物系统各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文物保护工作,从项目、承担队伍、项目负责人、经费等方面入手,确保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有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进程。
5年需资金60亿元
抢救、保护和修复受灾的文化遗产,是紧急行动,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据国家文物局估算,使地震受损文物恢复原貌需资金60亿元,整个工程大约需用5年时间才能完成。为解决资金问题,国家文物局正在与国家财政部门会商,力争设立专项经费,对灾区文物抢险救灾、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修复、馆舍维修、重建等相关工作给予必要支持。单霁翔说,灾后恢复工作任重道远,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支持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挪威、美国、韩国、斯里兰卡、法国、意大利等国纷纷来信来电希望直接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当中。6月4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一项名为“国宝工程·文化遗产震灾抢救行动”的公益项目在北京启动,倡议海内外社会各界,为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提供专项资助。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介绍,在地震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中的杜陵春受损严重,损坏建筑面积达652平米,根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提供的重建方案,仅杜陵春的修复工程预算就超过了600万元。据悉,该公益项目已经把武侯祠、杜甫草堂、李白故居列为首批重点抢救资助项目。
建立地震博物馆是新课题
震后文物保护中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地震博物馆。6月2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在成都组织召开了“5·12”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纪念地(点)、纪念设施前期准备及地震文物征集工作会议。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管理局局长徐荣旋表示,地震博物馆选址的重点在汶川至青川约300公里地震断裂带上,要点、线、面相结合,统筹规划,注重一头一尾;在文物征集工作方面,不仅文博系统要有敏感性,还要主动积极地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做好文物征集工作。
国家文物局也正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就建立地震博物馆进行论证,保护好北川地震灾害遗址。单霁翔认为,保护好受灾现场和建立地震博物馆在中国文物界都是新课题,尽量做到完整性与真实性相统一,不只是北川,重要震区都值得保护;作为纪念地,一定要还原历史原状。建设地震博物馆是抗震救灾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有文物价值,可供观众进行凭吊,还是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加强区域性中心文物库房建设
国家文物局工作组到达灾区后,分别将三星堆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馆内监控录像调出,真实地再现了地震发生时的情况——文物工作者非常冷静有序地将观众疏散出来,第一时间奔赴各自岗位,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10分钟内就紧急疏散了4000名观众。地震后,文物工作者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文物抢救和自救工作:都江堰市文物局迅速将文物从6层文物库房转移到一层,并将文物用海绵、软纸进行包裹,对藏品柜进行支护加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易损文物移至库房;甘肃麦积山石窟对石窟内塑像进行了临时性支护。国家文物局表示,将认真吸取这次地震中的经验教训,确保今后馆藏文物安全。
在考察中工作组还发现,四川绵阳市中心文物库房在这次地震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中心所藏5000多件文物仅1件受损,确保了包括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重灾区在内的绵阳市各市县珍贵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表示,该库房于去年4月竣工,各方面都达到了一级风险单位和文物保护环境要求,才使4个重灾区的5000多件文物幸免于难。“我们要借鉴绵阳的做法,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市)大力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及区域性中心库房建设,并进一步完善馆藏文物保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