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5月5日 星期一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人民书法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13    作者:赵学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引用了列宁的话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新时期党中央根据这一根本原则,提出了文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方针。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粹和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遵循这一发展方针。

    中国书法艺术绵延五千年,尽管经历了许多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但依然像常青大树,生机盎然。究其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为了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语言文字,同时劳动人民为了提高和升华自己的生活情感,又创造了书法艺术和其它文化艺术。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践。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书法艺术)当造乎自然,而且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凭虚构象的第二自然。”这说明书法载于语言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品。随着几千年劳动人民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书法艺术曾出现过几次发展高峰,涌现出了像东汉张芝,魏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宋代苏东坡,明清傅青主,当代于右任、毛泽东这样一批书法大家,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子,他们创作出的一大批名传千古的南帖、北碑一类的佳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但是必须认识到,那些名传千古的佳作不是某个经典作家的刻意之作,而主要是社会发展和劳动人民需要的产物,当然也有经典作家个人思想的反映。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无意于佳乃佳”,而且他还说:“文之道,时为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书法艺术也要随之发扬光大。

    我们认真研究一些传世的帖学和碑文,不难看出,它们浸透着先贤们的“心灵艺术”,这也是这些经典作品能够历千百年而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们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风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在东晋时社会当权者昏庸腐败,民不聊生,文风、书风玄虚呆板的情况下,文学和书学宗源深厚而又精于思辨的王羲之,偶然醉书的《兰亭集序》,书文并茂,成就了他“书圣”的美誉。唐朝的颜真卿,为官清正廉明,做人刚直不阿,在唐朝危亡之际,忠于大节而不移,这种人格见之于他的翰墨,浑厚雄壮,真楷皆佳,偶书并且多处涂改了的《祭侄文稿》,成为传世行书名帖,也再现了他“至刚至大”的道德人格。一生坎坷的宋朝苏东坡,在“齐得失、泯荣辱、等生死”的心境下,写下了清疏简约和楷、行、草兼融千古不朽的《黄州寒食帖》。至于近代的大书法家于右任、毛泽东等,更是寄情于笔毫,把爱国爱民的思想熔铸在自己的诗、书中。所以,从古到今,以至将来,一切书法艺术无不载于情、载于道,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劳动人民群众需要,去刻意创作,是难以得到提高和发展的,更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书法创作不反映当今社会思想内容,仅在技艺上一味摹仿古人碑帖,不可能创作出适合时代需要和人民满意的佳作。

    当然,为了提高技巧和笔力,刻苦临帖摹碑,这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夫,也是无可非议的。古人有许多坚持临池终成书法家的典型,就是现在也不乏经过勤学苦练成为著名书法家的例子。问题在于,这只是学习书法技艺必须采取的形式,而关键是学习这些书法技艺为了什么?创作出什么样技艺、内容皆佳的佳作来?这是书法创作的关键所在。

    “笔墨当随时代”。现在,我们已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而且人们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书法艺术自然也要随之变化。我们从事书法工作的同志和书法爱好者,要认真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喜爱,作为书法创作的方向和动力。当代书法创作,主要还是要以继承创新为主流,在继承吸收前人书法技艺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在内容上,要坚持推陈出新,多写描绘当前改革和建设成果以及激励人民群众奋进的题材。自己造句,或者社会公认的名言佳句都可以,书写古诗词和楹联也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但要有利于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在形式上,要坚持百花齐放,各种书体争艳。要在继承前人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现在时代精神风貌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书体形式。哪一种书体形式好,不仅要看书法名家的意见,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群众的态度,人民群众不接受的作品,不能算做佳作。古人距离我们几百年、几千年了,现在每一种书体形式都有很大的演变,书写格式和布局不断更新,语言文字也简化了几次,我们还在那里翻版古人的碑帖、“集古字”,结果造成一幅书法作品许多字大多数人都不认得。我们一定要在继承古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作出适合现在人民群众意愿和口味的书法作品来。书体更要能让大众接受,文字要让人民群众认得,提倡写简化字,就是落款也提倡用公元纪年,书写形式可以从左往右写,也可以从右往左写。总之,要经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书法艺术成为“人民书法”,我们的书法家成为“时代的笔手”。

    赵学敏 1945年10月生于陕西三原,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福州市委书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等职。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期以来从事书法研究和创作活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