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的中午,兰州的天空阳光灿烂,应该说,是一个好天。下午2时半左右,一阵强烈的震动,让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感到了一阵突如其来的晕眩。几秒钟,或许是十几秒钟,一种莫名其妙的晕眩和震动,让所有的人本能地感到,是地震。
霎时间,人们急速地从每一个房屋中向大街跑去。说来也巧,我在那一刻正坐在车上,并没有明显的感受。但街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让坐在车上的几个同伴和我不禁产生了一些疑惑,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目的地,我们才从人们的议论中知道,刚才,地震了。我看到了从街旁一座高楼上震落的一堆外墙装饰物的碎片,更看到了站在街边的人们从瞬间的惊恐转为平静,然后开始了叽叽喳喳的议论。这时,人们的表情显现了许多的兴奋,对于处在地震带上的兰州而言,这座城市的居民,都有过同样的经历,甚至不止一次。
在这个时候,我并未感到这是一场灾难,是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灾难,以为和以往的那些经历一样,很快就会过去,除了给我们留下一定时间里的话题,并用这种话题来丰富和充实一些人一定时间的生活内容以外,不会有什么了。
事实上,这个下午,我是在一种平静中度过的,除了意识到自己的手机发生了短暂的信号中断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影响这种平静的事件了。其间,地震的消息,也从别人的议论中逐渐得知了一些,比如,震中是在四川的汶川,甘肃的天水和陇南也有明显的震感等等。
直到晚上看新闻,我才真正地意识到,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一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灾难,这场灾难通过电视画面的传输,让我知道了它的内容,知道了它的惨烈。
从那一刻起,家里的电视锁定在了连续播出的各种灾情新闻上,生活虽然依然平静和按部就班,但心里却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这场地震,的确成了我们的话题,但再也无法轻松起来了。
说老实话,5月12日的下午,对我身边人的种种议论和每一个人在那一刻不同经历的讲述,我甚至还投以了一些不屑和轻蔑,认为这是一场大惊小怪,或者是我们国民的一些劣根性。
电视新闻,让我产生了一个感觉,那就是沉重。一种再也无法挥去的沉重与压抑。
几天来,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我们都在一种沉重中经历着各种情感的历程。悲痛,来自目睹这一幅幅惨痛的景象,来自一个个生命的消逝;心碎,来自一个个未成年孩子被压在变成废墟和瓦砾的教室底下,来自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
我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久违的撞击,这种撞击,如同这场灾难的强烈,使我们长时间处于平静的心灵变得波澜起伏,为灾区人民,为我们的总书记、总理,为参加救灾的每一个战士……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波澜起伏中,我们再次收获了感动。
有人曾经戏称,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精神上的寡情期,这虽然是一个带有戏谑的话题,但似乎也值得我们反思。在这个充溢着各种利益诱惑的社会中,我们的情感的确产生了强烈的钝化,人们迟钝的情感,似乎很难被调动,没有感动,没有激动,甚至没有仇恨,人们的神经甚至失去了起码的敏感,变得麻木不堪。这种麻木,在许多时候,甚至让我们忽视了许多不该被忽视的东西。
突如其来的这场灾难,虽然无法避免,但面对灾难时,我们可以选择——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选择在这场灾难中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情感已经无需选择。
地震,让中国和世界感到了震颤,更让这辽阔的神州再次收获着感动。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感情充沛,像现在这样心绪难平,此时的中国大地,被情感浸泡,被每一份感动笼罩。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情感,不能没有感动。
我记下了5月12日这个日子,它不再抽象,不再遥远,它意味着什么,将永久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情感和感动也不是抽象和遥远的,当一个个生命从废墟中被挖出,让死的绝望变成生的希望,当子弟兵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当爱心涌动汇成爱的江河,向灾区传递温暖,当我们的总书记、总理用有力的握手输送一种坚定,让惊恐的灵魂变得安宁,面对这一切,我们没有不感动的理由。
地震,一场灾害,它却复苏了我们的情感,复苏了我们一度麻木的神经,让我们在一种风同舟中重新收获感动,收获激情。
有了一份感动,突然觉得这几天的生活竟然如此的充实,周围的人开始思考。有人对我说,生命如此脆弱,应该好好活着,还争什么呀;有人对我说,孩子们太可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有人对我说实在看不下去电视了,但又不能不看……面对这一切,我想到的是,地震激活了我们的情感,也激活了我们的大脑,感动让我们的大脑获得了新的运转。
或许,这场撕心裂肺般的地震,让每一个人有了一次生活角色的选择和定位,这,应该感谢地震灾难中,我们收获的种种感动。
抗震救灾还要持续,感人的故事和画面,还会让我们不停地收获。也许在将来,我们这个民族可能还会有这样的经历,但因为感动而凝聚起来的那份力量,足以战胜一切,也足以让每一个人焕发一种激情,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何尝不是一次伟大的复兴?
既然已经收获感动,我们就会有行动。
我想,每个人都会在感动中去行动,在感动中去面对生活。
2008.5.19于兰州
(作者为甘肃省文联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