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四川地震灾区包括成都、绵阳、阿坝、德阳4个地区共39个县、市,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都江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成都26处、绵阳8处、阿坝8处、德阳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其中成都108处、绵阳38处、阿坝56处、德阳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4处(其中成都266处、绵阳195处、阿坝144处、德阳79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1处(藏、羌碉楼与村寨)。此外,还涉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成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
位于震中的阿坝州汶川县2007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
都江堰二王庙: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人们为纪念他们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在历史上一直都有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并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庙会活动。
都江堰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震前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遭火灾焚毁后募资重建的。
二王庙分东、西两苑,东苑为园林区,西苑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上下重叠交错。庙内石壁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山体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荟萃了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是中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4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距地面约80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9米,面阔30米,进深8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
1982年,麦积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