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悲怆历史和屈辱记忆的圆明园,在“遗址派”和“重建派”争论了数十年之后,浙江横店集团经济联合会正式对外宣布:筹资200亿元,在浙江横店按照被英法联军烧毁前的圆明园实景恢复重建圆明园。山东省济宁市以“建设软文化”的名义,斥300多亿元巨资,准备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一浩大工程。许多地方更是争先恐后与“三皇五帝”攀亲戚,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场面。集合这些文化现象,透视出“大而无当”地复制历史文化成为“时尚”,甚至连经济不发达、不富裕的地方也受到了这种文化“虚热症”的感染。
横店影视集团重建圆明园,并不讳言将此定位于影视主题旅游公园,这是赢利性的旅游项目——“不想赚钱,是傻子!”而一些地方热衷借助历史名人、文化标志等来挣名声、造声势,急于通过“大手笔”、大项目来建设文化设施。在这种多出成绩、多出政绩的目的驱使下,“历史假古董”盛行,给历史事实造成混乱,而且使当地的文化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文化不是时尚和奢华,文化不属于小集团,不属于公共权力机关,也不属于商家。文化是对非功利的探求、对真实性的关注、对普遍性的向往、对参与的需要,对高雅、深刻、创造性的要求。如果从文化的层面说,这些集体的文化冲动,或者仅仅停留在文化的浅层次,或者与文化不沾边,或者根本远离了文化,或者根本上就是在糟蹋文化,有多少是在真正地弘扬历史精神、文化精神呢?有多少是真正挖掘了历史文化的灵魂呢?
伟大的先辈们看到的画面虽然已经褪色,但后继的追随者们把它传了下来;历史的伟大场面的原初直观被一批批的追随者们保留了下来,但如果仅仅做的是复制性的工作,缺乏文化的创造力,彻底牺牲了历史的内涵和文化的质感,或者仅仅是张扬某个人的权力意志,甚至是把它当成了商业市场逻辑的奴役……这种文化现象,就避免不了虚热、浮泛的命运。任何知名、价高的硬件建筑也无法取代静水流深的国民文化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当我们把资源全付给了表面的夸张,我们还剩下什么给那深层的、真实的,民族所真正需要的文化建设呢?
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固然需要气势恢弘的文化工程项目,但更应体现在人文生活的种种细节之中。我们的文化发展,也许更应该思考的是,怎样去避免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历史建筑被开发商推倒铲平,怎样把历史古城的每一条深巷横渠温柔地保留下来,为少拓宽一条不必要的马路而使都市里一株老树存活下来,为少去盖一栋豪华酒店大楼而使某一栋作家故居保留下来,为遭遇盗版之苦的文艺家保护权益,为让孩子们到音乐厅、博物馆、老城区里去接受一点美学的熏陶、培养一点历史的情愫而减少繁重的作业……总之,文化的发展,牵动着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灵魂深处的东西——它的历史情感、文化认同,以及人民对未来的共同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