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广安岳池县新场镇,“马帮电影”人人皆知——棕红色高头大马、破旧的放映机、装着电影胶片的绿皮箱和一前一后的夫妻俩是它明显的标志。丈夫叫郑小明,妻子叫邓丽萍,几年来夫妻俩走遍了新场镇的山山水水,为25个村近4万人放映了电影500余场,成为山乡文化和农村科技的一支宣传队。今年年初,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来到四川广安,艺术家们专程慰问了这夫妻俩。
说起夫妻俩这些年来的放映历程,郑小明说:“给乡亲们带去精神享受,看到他们满足的样子,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儿!”
郑小明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与电影有关。当年,为了看一场电影他常常跟小伙伴们走几公里山路到其它村子。电影队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郑小明渴望着自己长大了也能加入电影队,这是一件多么“实惠”的工作,每天晚上都可以看电影了!
初中毕业后,郑小明学过无线电、机电修理,还开过汽车,但这都无法让他感到满足。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小明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了一则报道,报道写了眉山某乡镇的一个“电影茶园”,给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郑小明看过之后很动心,感觉到童年时候的梦想应该能够成为现实。35岁的郑小明为童年的梦想放弃了手头的工作,说服妻子,花了2000多元钱,买了一台二手放映机,租下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屋子,开起了自己的“电影茶园”。镇上的农民在这里花一元钱喝一杯茶,就可以看一天的电影。这间茶园吸引了众多的乡亲,郑小明开始了自己的放映生涯。为了学习放映技术,郑小明常常到县城电影公司请教,等他掌握了放映技术后,常常被别人邀请到农村的红白喜事、满月寿辰等场合放映电影,郑小明的电影放映进行得有声有色。
然而,随着电视机在村子里的普及,人们对电影的热情开始减退。加上电影公司因市场原因,不能再给他提供片源,郑小明的“电影茶园”无法支撑下去了,童年时候的梦想在坚持了4年之后化为泡影。
事情在2003年7月又有了转机。这时,岳池县实施国家“2131工程”,即21世纪初,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这项惠民工程再次帮助了郑小明。当电影公司找他商量时,他一口答应下来,签订了协议,由电影公司提供片源、银幕等放映设备,郑小明夫妻下乡放电影,村民们每人每年只需交1.5元,就可以在本村看12场电影。
从此,郑小明夫妻就牵着那匹棕红色的高头大马,往来于各个村落,人们开始形象地称他们为“马帮电影”。“马帮电影”就带着广受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在崎岖的山路上风雨无阻地给乡亲带去欢乐和温暖。
2003年7月14日下午,郑小明夫妻的“马帮电影”第一次下村,虽然以前他们也放过电影,但这次让他们印象深刻。郑小明夫妻牵着马赶到村里时,很久没看到电影的村民像过年一般高兴。500多位村民早早地搬来板凳占好位置,高高兴兴地看完了《英雄儿女》和《南征北战》,他们还向郑小明打听下一站在哪里放映,他们还要跟着去看。
乡亲们的热情感染了郑小明夫妻。郑小明说:“看到乡亲们这么高兴,苦点累点也没啥。”每个月都要放映25场电影,常常要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老庙子村离郑小明家很远,每次到那里放电影都要当天下午3点出发,6点才能到达。等到拉上银幕、架好机器,要到8点多才能开始放映,放映常常是晚上11点多才结束,回到家则是凌晨2点多了。对此夫妻俩毫无怨言。
郑小明实现了自己的童年梦想,同时也肩负起了一份沉重的责任。他知道当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看到电影,由此他也知道现在人们多么盼望他出现在他们面前,为他们带来一场好看的电影。这个过程中,他还把丰富的知识带给乡亲们,诸如《养蚕》等农业科教片也成了他放映的一部分,得到乡亲们的欢迎。
可是命运好像故意在跟郑小明作对,他苦苦经营的“马帮电影”又一次面临危机。2005年1月,县电影公司与他中止了放映合同,公司经理说是为了减轻村民负担。郑小明没有办法,只能再次与自己的梦想告别,这一次告别的还有多年来自己所肩负起来的责任,这尤其让他感到痛心。
可是日子总要过下去,家里12岁的孩子还要上学。眼看着别人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自己家里还只有两间红瓦房,“马帮电影”没有给郑小明夫妻带来人们普遍认同的好日子。妻子不忍心看到郑小明愁眉苦脸,就宽慰他说,“放电影又苦又累,还不赚钱,咱们去做别的一样可以过日子!”可是郑小明仍然无法释怀。带着遗憾,郑小明在2005年春节后离开家,到成都去打工,在一家公司开起了运输车,每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可是郑小明晚上惦记着电影睡不着,他一闭眼就想起放电影的情形,连做梦也能梦到。终于,在2005年7月,他再一次放弃了工作回到家乡,重新拾起那个一度失落的梦想。
郑小明回来是有理由的,岳池县正在蓬勃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对外面世界的认识。郑小明要把电影变成与知识、与科技、与外界相联系的窗口。他积极开拓电影放映市场,主动与村民们联系,为他们放映电影。每到节假日,他还免费为大家放映,村民们又见到了久违的“马帮电影”,说不出的高兴。
村民们的热情支持让郑小明找上了村干部的家门,请求村干部仍然按照每个村民每年交1.5元钱看12场电影的方法,恢复“马帮电影”。结果,很多村子都表示赞成,并与郑小明签署了协议,县电影公司也在放映设备上提供了支持。如今,“马帮电影”再一次活跃于岳池县的各个村落,郑小明夫妻牵着棕红色高头大马的形象又常常在他们面前出现。
而再次归来的郑小明也有了更加坚定的想法,“电影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艺术,这让我感到高兴和满足,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以后不管遭遇什么坎坷,我都不会放弃‘马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