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需要谁
http://www.cflac.org.cn    2008-03-21    作者:刘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街舞,对于中国舞蹈的“专业”领域来说,似乎一直是一个难以包容的现象。其实,不管包不包容,理不理解,看不看得明白,一个事实是街舞已经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并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受众,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有质量的专业舞者,甚至拥有了本土的、颇具规模的街舞比赛。无论是CCTV-3的电视舞蹈大赛中的街舞单元,还是席卷全国的、借助体育界的扶持,在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下的街舞大赛,都颇受大众喜欢。著名的国外街舞年度盛事,技巧大赛B.O.T.Y.(battle of the year)如今也有了中国一站,开始大规模挺进中国市场。近几年,中国民间自发的街舞组织,不仅致力于本土街舞的发展,还带领团队出国征战,当然这一切仅限于街舞界自己的欢欣雀跃,尚未进入整个中国舞蹈的视野之内。

    笔者在2003年找到街舞团队拍摄中央台第一个街舞大型专题片的时候,街舞团队在中国还处于相对地下和缓慢发展的时期,但不论从节目现场还是收视,都看出了街舞潜在的巨大能量。纵观这几年,全国的街舞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街舞水平,无论是B-BOY的技巧,风格性的舞蹈,还是独立创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无数的街舞团队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且通过很多人的努力,出现了专业的街舞书籍和相对专业的舞蹈规范。街舞在中国的发展似乎和专业舞界一直没有太多的瓜葛,纯粹属于创作者本能的冲动。如今,街舞在本身技巧限制、题材范围小的局限下,其舞者们开始大胆的借鉴民族风格,借助民间舞蹈元素,借用中国武术素材,甚至学习世界民族舞蹈,例如巴西功夫舞、非洲舞蹈等,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从这种创作态度来看,他们是极其开放,又是极其渴望某种“专业”的编排技能的。

    而相对于这种非“专业”的热情,专业的编舞家似乎对街舞的元素却不太感兴趣,起码对街舞这一新生流行舞蹈样式没有足够的敏感。街舞对身体的解放及其身体极限运动的全新方式,已经被世界很多新生代编舞家巧妙地吸收到当代舞蹈创作当中。包括欧洲当红的编舞西迪·拉彼·卓卡维尔等人对街舞元素的巧妙使用,比利时舞团C.DELAB.对街舞技巧的使用。法国街舞大师多次和北京现代舞团的合作,都在显示着交融的趋势。街舞走向剧场,走向大型的舞剧制作,也正在很多地方实现。笔者在瑞典观看了风靡全球的街舞舞团“反弹”在剧院上演的全新舞剧,连演一个月,票还要提前预定。街舞舞剧运用大量的现代舞素材,并且用强悍的身体技能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流行歌舞,用多元化的舞蹈技术表现了人对于自由的渴求。舞台充满了想象独特的装置、投影,精致的灯光设计,各怀绝技的舞者,完全征服了观众。

    当代舞蹈的观念和包容性,让不同舞种之间,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街头-剧场,剧场-街头这种不同的翻转时常发生。至于街舞的归属,是体育还是艺术,是街头还是舞台,我们可以不去深究,但对于这种全新的动作语言的忽视,无疑是当代中国舞界的一个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