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夺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金奖的郝苗坐在我的对面。2007年,她赫然夺走了三项国家与国际大奖:5月,在德国巴伐利亚声乐歌剧比赛中夺得第三名;7月,在德国著名女歌唱家内莉泽腾贝格尔创办的第五届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2月,又是这次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美声组的金奖。
也许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约定的人生旅程的缘故吧,才使得每一个成功者的履历中大约都会有一些阴差阳错的奇巧出现,郝苗也是如此——生长在吉林长春的她,自小便喜欢唱歌。虽然身为工程师的父亲与从事医务工作的母亲没有赐于她音乐方面的任何薰陶,但她却仿佛是与生俱来般地痴迷着唱歌。一次,在吉林省的一个声乐比赛中,她以一首《我曾用心爱着你》而令在座四惊——因为那时演唱这首流行歌曲的她才是一个11岁的小学生。就这样,此后,她毅然考入了以培养戏曲人才为宗旨的吉林省戏曲学校学习声乐。老师说,她的声音条件很好,是个唱美声的好苗子。于是,毕业前夕,一位好心老师推荐她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一是戏曲相对好考,二是可以去北京发展。
此时,中国音乐学院也在招生,她去考了。结果令人喜不自胜——命运的天平竟然做梦一般完全倾向了她:她不仅考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而且一入学就享受到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这令她永生难忘。而这一年是世纪之交的2000年。
在正规的专业学院,她师从年轻的赵静老师,努力而刻苦地学习,在教室、琴房、舞台、比赛的循环往复中,她的演唱水平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也是异常显著的。而就在此时,一个全新的机遇又在远方向她招手——2003年8月,她在第十届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的中国赛区中荣获第一名。两个月之后,她飞往德国,参加了有世界60多个国家、1200名选手进行角逐的此项赛事,并最终获得第六名。而此时的她,只是一名年仅22岁的大三学生。此后,她的国际音乐活动亦日益频繁起来。比如,同年,她应德国著名指挥家G·库恩邀请,参加了德国纪念终身成就音乐家节并分别演出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与威尔第的《游吟诗人》两部歌剧。她的演出令这位指挥家异常兴奋,并赞赏地告诉人们:“我一直在寻找一位既懂歌唱、又会表演的艺术家,今天我终于在中国找到了,她是郝苗。”2004年,她应文化部与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第五届中欧文化节,她的演唱被誉为“最迷人最有潜质的声音”。之后,她又被文化部选派参加了第45届法国“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第四名。随即,又受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评委邀请,参加了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与德国第五届国际声乐大师班的学习与演出。正是如此的骄人成绩,让她2005年毕业后,即被顺利保送师从著名教授金铁霖,攻读硕士学位。
郝苗是幸运的,2006年9月,她再次被文化部选派参加了第46届法国“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并再次取得第四名。而正是这一年,她收到德国纽伦堡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的邀请,在由院方提供全部学费的前提下,到该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就此,她便像一只鸿雁,更加频繁地穿梭于中国与德国之间。谈到在德国留学的情况,她先兴奋地告诉我,入学一年之后,在她举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上,全体教授一致给她打了满分,也让她一举捧回了硕士文凭,现在,又在攻读博士学位。
这次,为参加“金钟奖”而匆促回国,这不,刚同特意从长春赶来的父母相聚了几天,那边又有一部歌剧催她回去排练。此时,我忽而想起了她自己说过的,“我的灵魂属于歌唱,我生命中那些令我心动的情结都源于歌唱,也正是这种热爱和执著给了我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翻看着她的演唱节目单,我发现除了舒伯特、勃拉姆斯、莫扎特等名家的名作之外,《草原之夜》、东北民歌《摇篮曲》等也在其中。我便随口问起了她对当今国内创作歌曲的印象,她肯定地告诉我,学会演唱西方古典声乐作品,照样也可以唱好中国的创作歌曲,而且她还强调说,自己喜欢演唱创作歌曲。当我随口问起一旦成为声乐博士之后会怎样时,她说,自己的事业在剧院里,在舞台上,她想登上德意志国家剧院的舞台,也想唱更多我们自已的声乐作品,献给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与亿万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