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资讯

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圆满落幕

时间:2017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 焰
0

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圆满落幕

民族歌剧《二泉》诠释时代主旋律

      《二泉》剧照    刘海栋  摄
  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是江苏省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攀登艺术“高峰”的一次具体行动与成果展示。27台江苏省文华奖参评剧节目、6台省内外祝贺剧目、6台政府采购惠民国内外剧目,在南京、徐州、常州、镇江,吸引了4万多观众走进剧场,平均上座率超过85%。
  10月9日,为期一个月的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在江苏大剧院落下帷幕。江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王燕文、许仲梓、王江、朱晓进、阎立,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刘华,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明文军,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汪泉,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等领导出席闭幕式并与近两千名观众共同观看了闭幕演出民族歌剧《二泉》。
  民族歌剧的当代表达
  闭幕式当晚,江苏大剧院歌剧厅座无虚席。舞台上《二泉映月》“命可暗,心不可暗;命可断,琴不可断……”阿炳一生与命运的抗争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演出结束,伴随着“二泉的水啊,你来说一声”的优美旋律,观众席响起持久、热烈的掌声。
  作为入选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和2016年江苏省文化厅重点投入剧目,《二泉》由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历经两年多的创作与打磨,将清新秀美的吴地文化、沧桑复古的民国风情、空灵飘逸的道教音乐加之写实写意相结合的舞美呈现在观众眼前。
  “民族歌剧需要当代表达。”《二泉》总导演黄定山表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佳作已成为经典,面对今天年轻观众审美的多样性,民族歌剧必须与时俱进。《二泉》在选题上凝聚了当代精神内核,“眼睛没了,心就亮了”,盲人阿炳一生都在寻求光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积极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歌剧的灵魂是作曲,《二泉》作曲家杜鸣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音乐体验,作品吸取了锡剧、越剧、江南小调、无锡地方民歌、苏州评弹等大量民间音乐素材,实现了交响乐与民族音乐的完美融合。
  在无锡街巷寻找灵感
  《二泉》主演王宏伟由《西部放歌》中洪亮高亢的民歌王子变身命运多舛的瞎子阿炳,他坦言,演一场《二泉》比开一场演唱会难得多。
  优秀的歌剧演员不仅需要扎实的唱功,还要将表演融入剧情。“舞台上我始终在体会盲人的感觉,尽量尝试用肢体语言表达阿炳内心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王宏伟专门去阿炳墓地和故居实地采风,在无锡的街巷体会运河两岸的生活,在阿炳拉琴的地方寻找创作灵感。他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阿炳的书,火车上的时间也不放过,反反复复听《二泉》。“人到中年,我想演一些能留下来的东西”。
  多时空的舞台呈现
  名曲《二泉映月》和阿炳的故事广为人知。“除了歌剧以外的其他很多艺术形式都演绎过这一题材,这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挑战。”总导演黄定山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出《二泉》中,他和主创团队尝试用更广泛的国际视野讲好民族故事。
  《二泉》最大的亮点是采取多时空的角度重构阿炳的一生,故事不是采用简单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不断的交错、重构,这样的时空多变、打乱,带来不一样的讲述方式。序幕开启,凄婉低徊的音乐一下子勾起阿炳意识的波涛,在这一瞬间,他的童年,他生命中无数的不解全部交融在一起,在不同的时空里面,他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用歌剧的方式发问、对话。随着音乐的流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也随之流动,一个单性的叙事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