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评论

战火中的觉醒

时间:2022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宗玉
0

战火中的觉醒

——简评话剧《铁流东进》

话剧《铁流东进》剧照 塔苏 摄

  人间四月天,作为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开幕大戏,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话剧《铁流东进》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该剧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季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编剧查文白、钟鸣,导演查文浩,以抗战为背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讴歌白马山下新四军一曲激昂的浴血战歌。

  在中国话剧史上,抗日战争题材不为鲜见,不论在抗战期间,还是抗战之后。其中,田汉的《秋声赋》、宋之的《雾重庆》、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影响尤为重大,这些话剧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在国破家亡中的悲欢离合,见证了山河破碎、干戈寥落,虽未知战争胜负,却不失对光明的向往,蕴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的《中华士兵》可以说是抗战题材话剧视角从知识精英层面转向平民百姓层面的转折点。该剧通过“集结、别离、论生、赴死”4个段落篇章,展现了不同家庭、不同人物对于战争的态度,在中条山战役最惨烈时刻,战士们弹尽粮绝,集体投黄河殉国。正如查明哲导演所说:“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华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要塑造的是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形象,我们要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精神。”

  而今,新创剧目《铁流东进》延续、拓展《中华士兵》的平民视角,讲述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突然宣布“我是烈士”,孙子通过爷爷的一言一行,揭开他的身份之谜——1941年,皖中独立师第三团东进受阻,被日寇围困在白马山,急需通过电台与上级联系……一个经历过战争生离死别的人,一个对抗战胜利怀有疑问的人,因为偶然的际遇,和一群有信仰、有意志力、有大无畏精神、有勇有谋的新四军将士们朝夕相处,逐渐改变了自己,积极主动再次成为抗日队伍中的一员,并且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努力地活下去!这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无意间成为英雄的故事,是一个让我们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故事,“太平本是烈士定,从无烈士享太平”。

  青年导演查文浩,在二度创作中,将戏剧和电影的艺术手段贯穿《铁流东进》中,倒叙、插叙、人物跳进跳出、电影闪回、多媒体投影手法交叉运用,有力地开拓叙事时空。全剧围绕百岁老人贺永明究竟是否是新四军战士的悬疑展开,军人离开战场有两种方式,凯旋或牺牲,连贺永明的孙子贺电都怀疑他不是叛徒就是逃兵……贺永明原名李安本,初上场一场戏,观众随着他,走入新四军白马山三团营地,看到杜参谋、彭大刀、小柴火、顾团长等新四军官兵,杜参谋的严肃谨慎、彭大刀的粗犷豪放、小柴火的单纯质朴、顾团长的大度幽默,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映入观众眼帘。这无异于一个长镜头,将所有人物鱼贯融入同一画面,并体现出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

  李安本本是电报局小职员,因惦记怀孕的妻子,回家路上被“绑”上白马山新四军军部,初时他眼里的新四军是“叛军”,是一群绑架他的人,他为了活命给新四军做事,同时也仗着发报技术过人,各种挑剔,说风凉话,有着自私自利小农本色。小柴火、彭大刀的相继牺牲,唤醒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血性。在即将获得人身自由的那一刻,李安本不舍新四军战友们,参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军事转移计划,而杜参谋用自己的牺牲,保护了他的生命。活下去,繁衍生命,生生不息,是李安本从始至终不变的信仰,也是老百姓支撑自己苟活乱世的强大精神支柱。抗日战争的胜利,既离不开热血军人,也离不开支持抗战的老百姓,这应该是《铁流东进》所想表达的立意主旨。

  在《铁流东进》里,查文浩还融入了戏曲的元素,像众人抬着滑竿上的李安本授课场面,类似莆仙戏《春草闯堂·坐轿》一折,虚拟的滑竿,演员前颠后倒,跌宕起伏,模拟上山下山,诙谐活泼,生动有趣,给血与火交织的战争氛围增添了轻喜剧色彩,这也反映了淳朴、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对生活的达观、乐天情怀。

  舞台上,那白色积木搭建的摩尔斯密电码,时而是白马山的崇山峻岭,时而是烈士纪念碑,新四军战士们如戏曲圆场般呈S形行走山路,那坚定的步履、自信的身姿,让我们坚信,这是一支有信念的部队,一支忠于人民的部队。《铁流东进》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向我们昭示,这支铁军,担负着民族的希望,始自北伐,浴血罗霄,八省健儿汇成一道铁流,东进抗日,铸造不死的民族魂!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