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视>热点推荐

电视剧《老闺蜜》:刷新观众对老年题材电视剧的认知

时间:2022年03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0
  聚焦老年题材的电视剧《老闺蜜》前不久在央视8套播出,收视表现优异,该剧在网络平台的播放量和话题度也名列前茅。谈及该剧取得成功的原因,于日前在京举办的电视剧《老闺蜜》专家研讨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表示:“《老闺蜜》是以老人为核心,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事业、友情、爱情为主题的现实题材剧,凭借年轻态的老年生活、欢快的轻喜剧叙事、温暖的情感治愈, 《老闺蜜》刷新了观众对老年题材的认知。”
  电视剧《老闺蜜》以5位刚退休女性的生活现状为主线,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主轴,真实描写了现实社会下老年人面对养老、家庭、事业的心路历程,向观众展示了5位刚退休女性如何在历经生活的悲欢离合后,最终开启寻找生命新价值的旅程。研讨会上,主创人员、播出平台及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围绕电视剧《老闺蜜》的创作立意、拍摄过程、题材创新、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星咖特购集团董事长、电视剧《老闺蜜》出品人王博分享了创作初衷:“现在的影视剧行业中,老年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少,但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如何让老年人拥有健康、丰富的晚年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创作这部剧的初衷。”《老闺蜜》导演乔梁说,“通过这部作品,我们想告诉大家,其实年龄大了没有那么可怕,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精彩。”
  剧中,王馥荔、潘虹、宋晓英、许娣、吴冕5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她们诠释的“老闺蜜”每个都个性鲜明,无论是王馥荔饰演的失独老人梅姨、潘虹饰演的优雅迷人的艾琳、宋晓英饰演的少女心爆棚的宋老师还是许娣饰演的退休医生刘大夫、吴冕饰演的家庭主妇红姐,每个人物都成为当下中国老年群体的镜像。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评价该剧是“温暖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作品直面社会生活现实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比如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的各种困难,其主调是温暖的、温情的,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是追求真善美的,是追求光明和未来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认为,该剧实现了“老年美感”创新:“电视剧不会从社区和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但它从美感上能够改变大众已有的对老年生活的看法,创造出一种新的‘老年美感’ ,展现了老年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年人享受生活、追求新生活的崭新面貌。”
  关于角色塑造,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丁亚平表示:“这几个老演员有气质、有魅力,她们有高超的技巧,将角色塑造的视角建立在演员的自然条件之上,但又赋予人物历史感、生命感,努力寻找创作的自我感觉,将炉火纯青的表演和入木三分的人物塑造结合,把平常邻里的老年人物生动地带进了剧中,展示了艺术家独创高超的水准。”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从作品的老年叙事、女性叙事与青春叙事3个维度对作品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作品喜剧风格很突出,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老年女性题材的电视剧以喜剧风格作为外壳,它的内里仍是强烈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关于老年人的,更是关于人和家庭的,特别是关于家庭伦理、传统美德、陪伴、相互成就、真善美的。”
  在作品主题方面,《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拍摄这样一部作品是有风险的,‘银发经济’这几年被商家关注到了,但在电视剧领域还很少,然而稀缺并不一定真正能被市场认可。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我,是因为它探讨了自我内心的发现、自我成长的发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一种题旨不受年龄限制。 ”围绕作品题材,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认为:“题材问题在近些年来的电视剧创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网络媒体兴起后,许多创作者一直在追求网感和青春气息,青春偶像剧等在一段时间内占领了荧屏。这些年有所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不断涌现,但中老年题材的演员和角色在剧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老年人在剧中要么陷入婆媳纠纷,要么陷入赡养问题等。社会生活中的确有这些问题,不能不正视,但有些作品没有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群体,对于老年题材有所忽略,《老闺蜜》在这方面有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李胜利认为,这一题材可以继续深挖,推出系列作品,融媒体时代特别强调跨媒介改编,能让作品从品牌成为作品系统,可以效仿已有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掘。
 关于作品的社会价值,中国视协名誉主席赵化勇表示:“该剧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如何看待、处理步入老龄社会之后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老年人的婚姻问题、与子女相处的问题等。”《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认为:“真正想为老年人好好写戏,镜头聚焦在老年人身上的作品不多。如果把老年群体的戏写好了,能推出更多好看的文艺作品,这也是为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解决老人面临的问题作出了贡献。”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