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文学人物

黄传会:“走”出作家的社会担当

时间:2012年07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0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说起话来还带着淡淡的闽南口音,未着军装的他散发着典型南方文人的儒雅气质。但这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深藏着军人特有的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报告文学是走出来的”,这是黄传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年来,黄传会始终践行着“先走后写”的文学创作理念,坚持走进生活,走进百姓,倾听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反映底层群众的心声。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他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体会到了作家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常年眼光向下扎根现实的经历使得黄传会对“作家”的理解更加全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众心理,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逃避现实,不应该回避矛盾,不应该装聋作哑,社会责任是最基本的担当。”

  记录希望工程实属偶然。1990年,同乡徐永光找到黄传会,希望他报道希望工程。出于对老乡的支持,黄传会答应了徐永光的要求。记录希望工程的第一站,黄传会来到了河北省顺平县,那里的贫困状况和基础教育设施的薄弱让他极为震惊,“真没有想到,这里离北京不过一二百公里,竟然会是如此的贫困,竟然会有那么多的儿童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面对失学儿童们那一双双渴求读书的目光,黄传会再也无法停下手中的笔和脚下的步伐,通过对2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深入的采访,他创作出了第一部记录希望工程的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它就像一口警钟时时敲响,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实施希望工程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此后的20年里,黄传会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他所关心的社会底层人群和普通士兵。他将目光对准贫困地区的小学的教师,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山村教师》;七八年前,他深入大城市的农民工群体,调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创作出《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前年,他又走进了由“80后”、“90后”农村青年组成的农民工群体,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创作出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锲而不舍关注贫困人群时,黄传会说:“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作家没钱没权,只有手中的笔,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对于“反贫困作家”的称呼,黄传会表示“尽管靠写报告文学来反击贫困的力量相当有限,但起码可以反映民间的实情。”

  2010年在众多的报告文学中有30篇作品获得“新中国60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黄传会的作品和《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等曾经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同列其中。这给了黄传会极大的动力。“是人民养育了我,我的目光将永远关注普通老百姓和普通的士兵。”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作家黄传会的脚步不会停歇,他还会带着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走下去。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