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文学话题

当代农村小说中的时代主题彰显

时间:2021年12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董文卓
0

  农村小说的产生、繁荣和发展源于上世纪初的动荡社会,因此紧紧跟随着时代节奏前进的农村小说一直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纵观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小说这一形式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其中又以农村小说为创作重点之一。农村小说这一题材的主要开创者和倡导者是鲁迅先生,他以其独特的创作眼光和创作手法为现当代小说的进步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在他的引导下,中国文坛上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小说作家,并以自己诸多名篇佳作推动农村小说蓬勃发展。

  农村小说的产生、繁荣和发展源于上世纪初的动荡社会,因此紧紧跟随着时代节奏前进的农村小说一直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农村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大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社会的变革、政治的变化是最能够对这一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产生影响的,因此深入探索不同时期农村小说的时代主题不但能够深刻地揭示出农村小说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体会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帮助我们感受劳动人民群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思考其独特的人文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解放的深刻主题 

  从农村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农村小说创作的成熟期,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明确的时代价值标志着农村小说开始进入繁荣阶段。尤其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最主要的任务,团结抗战成为最主要的思想目标,因此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时代主题。而千百年来的封建专制被推翻后,劳动人民翻身成为主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自由,逐渐开始挣脱封建旧思想的约束、摆脱压迫和剥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也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时代背景又为农村小说创作提出全新的主题要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等。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多倾向于揭露客观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如在《李家庄变迁》中,讲述农民和地主之间残酷、激烈的斗争,主人公铁锁长期以来一直忍受着当地地主的残忍压迫,企图逃跑却又难以摆脱封建势力的魔掌。终于在年轻的共产党员小常的帮助和带领下,铁锁号召一大批农民进行了反抗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虽然斗争是漫长的,但他们始终坚定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胜利的天平终究会倾向辛勤的劳动群众。

  孙犁的小说风格清新优美,他擅长通过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展示激烈的革命斗争。《芦花荡》中讲述一个老人拼尽全力顶住压力,在敌人的监视下保护共产党员的故事。孙犁创作的农村小说没有宏大的战争描绘、没有热烈的战争场面,却写出了战争背景下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坚强,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个年代他们干净的笑容、闪耀的心灵、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精神。这是对民族解放的深刻呼唤,也是对战争终会走向胜利的侧面展示,更是对底层劳动人民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再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反思的寻根主题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小说的创作风格开始逐渐走向沉稳、着重思考。作为重新铸就民族精神、再度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表达,农村小说开始积极探索文化反思的寻根主题,这种主题带给现当代小说中叙事文化、审美内涵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寻根”中,“寻”这个字眼已经意味着将会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曲折的过程、一个未知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农村小说作家们也正是在这一领域踊跃地实践着自己的寻根理想,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突出成果的作家和作品,如陈忠实、贾平凹、毕飞宇、张炜等。毕飞宇的作品《玉米》和《平原》语言幽默、戏谑,却又发人深省。虽然这几部作品都是对过去历史的文化反思,但作者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从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切入,比如玉米家中所摆放的一张饭桌、田间的一场嬉笑打闹、王家庄的一件家具等,虽然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凡的生活场景,但其中却折射出一系列被意识形态和专制权力牢牢锁住的人物群像。贾平凹在《怀念狼》中,将对于商州的文化反思进行升华,上升到对全体人类生存命运的担忧和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和高度的生态理想,赋予这部农村小说以深刻的思想高度。

  纵观这一时期的农村小说创作,在这次文学“寻根”中,作家们不但没有失掉自己作品的文学意义,反倒是在这一不断寻找、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貌,也在作品创作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

  新世纪以来:精神困惑的现实主题 

  进入新世纪后,农村小说无论是对农村风土人情的描述还是在聚焦农民工进城的创作中,“苦难”成为作家们的一个难以忽视的文学表达,在这种“苦难”书写和主题变革中不但展现出农村的精神喧闹和思想交锋,还体现出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内向化的创作趋势,特别是农村小说在这一时期开始转向对精神苦难的关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阎连科、残雪、余华等。残雪在《民工团》中则将笔触深入城市,着力于表现农村地区的移民群体在走进城市后的肉体挣扎和思想困惑。关注农民工进城以后的生存境遇的叙述模式是一种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同时也会促进传统的农村小说思想内涵的深入转变,展现出农村小说尚未显露的文化意义。

  这一时期,农村小说作家创作思维的拓宽来自于他们对于农村现代化问题的实际考察,一方面让新世纪以来农村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小说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但在认识农村小说中的“苦难”主题时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不仅蕴含作家的社会批判和文化重构思想,更是对这一时期农村生活的原貌再现。我们不能忽视这段时代记忆,更不能试图抹去或消解这一转型时期人们内心彷徨、情感裂变的精神挣扎。

  劳动人民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原型,而与劳动人民紧密相连的农村社会更是现当代文学中农村小说创作里不能绕开的文学视角,也使得农村文化和农村生活成为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点书写对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农村社会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劳动大众作为这一变革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精神路线将会是这一时期最为真实、最为感性的再现和见证。

  (作者单位:烟台理工学院)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