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舞蹈>舞蹈评论

芭蕾舞剧《罗丹》:用嗔癫“雕塑”悲伤

时间:2017年09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苏 倡
0

芭蕾舞剧《罗丹》剧照 王小京 摄

  北京,九月,2017年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如约而至。极具票房影响力的俄罗斯艾夫曼芭蕾舞团携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罗丹》登陆北京,超高的上座率足以证明俄罗斯艾夫曼芭蕾舞团这张文化名片深受芭蕾界的追捧和喜爱。而《罗丹》这部悲情的作品应和了萧瑟的初秋。

  《罗丹》这部芭蕾舞剧择取雕塑大师罗丹的部分情感生活为故事主线并以此铺展开来,主要讲述罗丹与卡米尔之间的情感纠葛。卡米尔是罗丹的情人,在世俗伦理道德中这一遭人诟病的身份,确是《罗丹》这部舞剧中“名正言顺”的女主角。罗丹与卡米尔所处的三角关系正是酿造这场悲剧的现实基础。卡米尔既是罗丹的学生,又是情人,还是罗丹在创作枯竭时的灵感源泉。在师徒关系、恋人关系、创作关系的重叠交织下迸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爱情。卡米尔奋不顾身地深爱着她的老师罗丹,遗憾的是卡米尔在罗丹游移的爱情中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本就不平等的爱情关系孵化了悲剧的发生。命运的天平没有眷顾引人怜惜的卡米尔,与罗丹分手后,卡米尔精神失常在疯癫的状态下度过余生。

  幕起,演员们手拉着手保持着相等的距离,踱步成由外向内逐渐向圆心聚合的螺旋形,好似上帝正在玩味着罗丹和卡米尔的命运拨盘,而演员们则像是组成命运拨盘那环环相扣的齿轮,机械重复循环往复。螺旋形的空间调度通过离散到聚集的能量变化注定了罗丹与卡米尔共同陷入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且两人都无力逃脱命运捉弄的旋涡。不妨试着大胆联想一番,漩涡的形成来自于“差异”,比如地势的高低差异就会形成水流漩涡,当水流遇到低洼之处就会形成螺旋形状的漩涡;气压的高低差异会产生空气的漩涡。那么存在于罗丹与卡米尔之间的差异又是什么呢?仅是两人20多岁的年龄差异?或是踟蹰不前与奋不顾身的性格差异?或是朝秦暮楚与至死不渝的爱情差异?还是望而却步与无所畏惧的性情差异?舞剧用双人舞的舞蹈形式来交代罗丹与卡米尔两者的人物关系,清晰描述出了两人由亲昵到形同陌路的关系变化。在交代人物关系的双人舞中以罗丹为主导并引领卡米尔双人共舞,既准确地描述了师生关系的主从地位,也妥善地暗示了卡米尔在这段感情中“受害者”的人物设定。

  我努力成为一名“善解人意”的观众,尝试代入性地去感受罗丹与卡米尔这两个角色,体会到大把的疯狂、悲凉、悔恨。这一观赏体验归功于艾夫曼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与舞蹈的编排上拿捏得恰到好处以及演员们纯熟的肢体动作和精湛的表演技术。舞剧中舞者们利用灵活敏捷的肢体模仿再现了罗丹的部分经典雕塑作品,艾夫曼让演员们赋予了冰冷的雕塑筋骨与灵肉,不仅向观众们强调了罗丹与卡米尔身为雕塑家的人物身份,也通过演员身体再现的经典雕塑作品向罗丹与卡米尔天赋异禀的雕塑才华表示致敬。整部芭蕾舞剧中大量采用了现代风格的动作语汇,不仅雕塑作品有了筋骨,且见棱见角的肢体动作更好地体现了戏剧性。舞剧以漩涡形的调度开场,以直线形的调度收场,好似一场席卷了卡米尔生命的龙卷风在肆无忌惮肆虐过后便风卷残云般地离开。舞剧结尾时精神疯癫的卡米尔与病友们手拉着手,保持相等的距离,以“一字形”横向排开朝向舞台侧幕的方向踱步退场,与此同时位于舞台中央的罗丹在聚拢的光束下手持雕塑工具发出“叮当、叮当、叮当”的敲打声……辨不清这孤寂的敲打声响到底是在为谁而叮叮作响。

  一人疯癫了,一人敲打着,一眼望去满眼悲凉。

(编辑:阮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