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摄影话题

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摄协
0

向老一辈摄影工作者致敬、学习

——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

陈昌谦肖像

  10月2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摄协摄影理论委员会、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处承办的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发来书面讲话。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主席、副秘书长居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评奖管理处干部张桐硕,陈昌谦女儿陈晓千、女婿尹怡青,《大众摄影》杂志社原主编佟树珩,《中国摄影》杂志社原主编吴常云,中国摄影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申,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林涛,《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徐艳娟,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辑柴选,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院长张希红,中国摄协退休员工耿海等有关方面负责人、陈昌谦亲属、与陈昌谦有过交往的摄影界人士代表,以及中国摄协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新华社社史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编辑卫元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靖等为座谈会撰写书面发言。

  李前光在书面讲话中强调,陈昌谦同志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后调入中国摄影学会,对协会工作的恢复和建设、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纪念陈昌谦,就是要从他坚定的信念中汲取力量,学习他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们纪念陈昌谦,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高尚品格,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我们纪念陈昌谦,就是要学习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使命担当,为摄影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摄影工作者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人民的期待,自觉投身伟大时代,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作风,为新时代摄影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篇章!

纪念陈昌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现场 张双双 摄

  陈昌谦1921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中学时代的陈昌谦就对革命充满热情,在南通组织战时青年救亡宣传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地下党学生部机关刊物《时代学生》主编和党在国统区公开刊物《群众》周刊编辑。1947年进入新华社,1953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1979年任中国摄协副主席、秘书长,1987年任中国摄协党的临时领导小组组长,曾兼任《大众摄影》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教务委员会主任、《摄影报》(《中国摄影报》前身)顾问,1990年离休,历任中国摄协第三、第四届副主席,第五、第六、第七届顾问。2006年,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陈昌谦被授予“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9月13日,陈昌谦与世长辞,终年90岁。

  郑更生表示,陈昌谦同志谦虚谨慎、正直坦荡、克己奉公、艰苦朴素。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今天汇聚在此,就是为了学习、继承陈昌谦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献身摄影事业的崇高思想品德,激励广大摄影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积极为摄影事业繁荣发展作出贡献。陈昌谦同志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及对摄影事业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并以此激励我们引领广大的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发现和培养摄影界优秀人才,努力推出更多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深入生活、歌颂人民的优秀摄影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摄影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新的篇章!

  大家从陈昌谦的工作经历、个人品格、工作作风、为摄影事业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缅怀了陈昌谦为摄影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追思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大家表示,陈昌谦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献身摄影事业的崇高思想品德,激励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积极为摄影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座谈会发言摘登

  李舸(中国摄协主席)

  以陈昌谦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在中国摄影发展的进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做好摄影工作和摄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向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自觉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用实际行动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去。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渺小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摄影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摄影人不断的传承开拓创新。学习他们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用文化的品格、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赢得人民的赞誉、赢得社会的尊重,矢志不渝、勇担重任。要牢固树立执著奋斗、珍爱事业、潜心摄影艺术的敬业精神,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中国摄协一直延续着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组织工作者的扎实作风,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引领作用、延伸联络手臂、增强服务本领、加强沟通能力,团结引导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今年是建党百年,我们在王府井举办了“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等。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18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第14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等品牌活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国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将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发现和培养摄影界优秀人才,努力推出更多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深入生活、歌颂人民的优秀摄影作品。为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摄影人的一份力。

  佟树珩(《大众摄影》杂志社原主编)

  我带来了几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是1963年4月,当时刚刚举办过一个全国三八妇女节女摄影家的展览,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专门与参加展览的女记者和摄影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合影。昌谦同志就站在最后一排。那时候他虽然没有调入中国摄协,但是那时他已经是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了。第二张是他到了协会后,在1982年举办的一次下半年影赛中,弯下腰来认真评选专题参赛作品《在平凡的岗位上》。第三张是在《大众摄影》创刊40年座谈会上,我给陈昌谦拍的特写。第四张是《大众摄影》创刊40年举办纪念会时,包括他在内的几位摄影名家上台抽奖,只要是《大众摄影》的活动,他依然很关心,而且积极参加。第五张是《大众摄影》举办的一次少年儿童摄影比赛颁奖后的大合影,足见昌谦同志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摄影工作。第六张是一次我到他家里去,请他写一篇文章,他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在新华社工作前后的故事。第七张是2009年“口述摄影史”项目正式启动了,他非常激动。可见,他对摄影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视。

  吴常云(《中国摄影》杂志社原主编)

  我1984年到协会,当时在《中国摄影》杂志社,但是只是普通编辑,跟领导接触不多。在我的印象中,昌谦老师虽然很严肃,但对人很宽厚,几乎没见他对下属发过脾气。我真正跟昌谦老师有过一次接触是2007年《中国摄影报》创办20周年时。当时昌谦老师已经退休在家了,我去了他家里一趟,邀请他参加相关活动。他挺高兴的。他对我到《中国摄影报》的工作做了一些询问,并且很痛快地答应了。昌谦老师家里非常简朴,没有装修,光线很暗。我知道,在协会每次对灾区等的捐款中,他都捐得特别多。他把自己的所得献出来,为党为国家,自己的生活却非常朴素。昌谦老师的高贵品质非常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陈申(中国摄影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金秋时节开这个座谈会,时间选得非常好。昌谦同志为协会、为摄影界种下的棵棵大树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编《中国摄影史》这项工作一直是昌谦同志主抓的工作。1980年,他让我加入写作组,于是有了很多与他朝夕相处的日子。写作过程中,昌谦同志一直为我们服务。后来这本书于1986年出版,书的主编和编著者都没有写他的名字,说明他非常大公无私。昌谦同志不专门从事摄影创作,但他为什么能把协会的各个方面抓得这么好?他对摄影界有一点了解,但又不是非常了解。他的工作方法非常好,一个是开座谈会,当时摄影界组织了许多座谈会;一个是依靠群众。他的作风很朴素,平时骑个自行车,大多是不苟言笑的,但遇到高兴的事情也会很开心。他在协会工作期间,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他前往旧金山见到了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带回来亚当斯所著的一批书,并在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摄影函授学院、《中国摄影报》等都是昌谦同志当时栽下的大树。

  林涛(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

  我觉得这个座谈会意义非凡。一是纪念我们的老领导,二是用摄影界的光荣和传统激励现在的年轻人。我和昌谦同志的关系主要有两层,一层是工作关系,一层是邻居关系。从协会的事业发展来说,昌谦老师作为摄影工作组织者,做了四件大事:《大众摄影》复刊、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创办《摄影报》、提议创办“金像奖”。工作上他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工作非常扎实,有的放矢,工作严肃认真,工作做好了开怀大笑。昌谦同志离休后,依然对协会的工作很关心,时常把我叫过去跟他说说协会最近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一到周六、日一大早就出去,下午才回来。当时我还纳闷,老先生难道有什么秘密?后来才知道,他经常去期刊市场看看,还没等收到协会寄给他的《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等的时候,他已经都读过了。他常找我聊天,并评价当期的报纸和杂志,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心。

  耿海(中国摄协退休员工)

  首先我代表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业班的同学对昌谦老师表示敬意和感谢,因为是他创办了中国专业摄影教育,才使得我们这批人能够进大学读书,为我们今后从事摄影工作奠定了基础。我想回忆一下创办《摄影报》的情况。1987年,我们开会,讨论如何办《摄影报》。当时大家都没有经验,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从校对、版式到联系印刷厂等各个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他亲自一个一个辅导出来的。我们每个人要当编辑,组稿、写稿,还要画版。从我们那会儿的不会、不懂,到今天的《中国摄影报》的发展,他都贡献很大。最后我想说,昌谦老师是承上启下开创摄影繁荣兴旺局面的引路人。

  高琴(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我是1983年8月到协会工作的,当时是小字辈。经常听老领导们讲起昌谦老师。我印象很深的是两件事:大家评价他是协会的“老黄牛”,他的奉献和努力工作为协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是他几乎都不拿稿费,他的稿费成为了编辑部的“公用经费”。我和他真正有接触是他离休后。2009年,我们启动了“口述摄影史”项目,当时请昌谦老师等老编辑、老先生们为这本书审稿。我虽然主持这项工作,但是我心里没底,非常担心文字不准确。审完之后,我心里特别不踏实,就想知道昌谦老师是什么意见。当时昌谦老师表示没有意见,我的心里就踏实了。他就像是定盘星一样。我在整理一些资料时,再次感受到了昌谦老师在职期间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他对摄影教育的重视和推动。他的摄影教育理念非常先进。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第一是我们现在做的工作都是踩在前辈的肩膀上的,感谢他这样的前辈对摄影事业的付出;第二是铭记前辈克己奉公、不求名利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行的动力。

  徐艳娟(《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

  昌谦老师1990年离休,我是1992年到中国摄协的。虽没有共同工作过,但回想起来当时协会的一些会议和活动仍时常见到他,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常听老编辑们谈起。谈到对昌谦老师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反差。反差之一是他的严肃刻板。昌谦老师身材高大,总是一袭深色中山装,背微驼,话很少,不苟言笑。但印象中又未见过他发火或者对谁说重话。相反,他处理问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反差之二是他的简朴自律。据说离休时报社为他配的椅子他还要自己付钱带走。但一己之外,他又特别慷慨。曾听同仁讲,一次《摄影报》因停电差点拖期,他知道后马上表示要自己出钱为报社买一台发电机。反差之三是昌谦老师的平实。为了这次研讨会,我特意翻看《中国摄影》杂志,并没有看到关于他更多的记述。但他的人生阅历又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反差集中在昌谦老师身上,已经为我们刻画出了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就是克己奉公。

  柴选(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辑)

  从20多岁的小伙子到迈进中年群体,在中国摄协工作了18年的我,与陈昌谦先生近距离的接触只有3次:第一次是作为创办人的他出席《中国摄影报》创刊20周年纪念会,第二次是赴他家中就一篇稿件的问题进行请教与沟通,第三次是作为媒体记者报道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告别厅的特别简朴的告别仪式。昌谦老师领导创办了《摄影报》并担任顾问,一直关心呵护着这个新生媒体的成长,他低调简朴的作风,为人作嫁衣的贡献,谦虚谨慎的品德,正直坦荡的人格,都是我们安身立命、学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昌谦老师在出席《中国摄影报》创刊20周年纪念会时,曾写了一首诗:“二十寒暑勤耕耘,绿树百枝渐成荫。亲历始知创业难,饮水不忘掘井人。”如果我们把这首昌谦老师的自作诗用到他自己身上,用到他和战友们开创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摄影事业发展上,不正是最恰当的写照么?

  张希红(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院长)

  1983年,陈老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摄影艺术人才的高等教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摄影专科(学制两年),在为摄影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为创立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奠定了实践和学术基础。1984年,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摄协开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这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件大事。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由陈老参与创办。当时他作为中国摄协副主席,兼任学院的教务委员会主任,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中去,为学院的发展夯实了最初的地基。从学院建立开始,协会的老前辈们就建立了教材、课程、师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并在全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教育分支机构。陈老还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学并讲课。陈老对摄影教育有着宏观的把握。我们要学习的是以陈老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人和摄影教育工作者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实践的拓荒牛精神,我们要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扩大格局、敢想敢干,接好函授学院发展和摄影教育发展的接力棒。

  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我本人与陈昌谦同志私交不多,几乎只有工作来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有幸在他主管的部门出任摄影函授学院教师、《大众摄影》编委和全国影展等评委。前后30多年里他的身教言传,却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中国摄影事业的繁荣,我们习惯地首先想到摄影师出作品、理论家创观念。其实,这不能缺少摄影事业家的组织和推动。中国摄协恢复生机、发展壮大,相当程度上还得益于以陈昌谦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热情指导和积极推动。他不仅是位称职的好领导,而且是懂行的摄影事业家。今天我们来追思昌谦同志,除了要表达对他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习和继承他的高尚情操和领导才华,以及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卫元理(新华社社史研究室原主任、高级编辑)

  今年是中国摄协原副主席、杰出的摄影机构组织者和领导者陈昌谦同志百年诞辰。大家聚会一堂,回顾这位1939年入党的革命前辈勤劳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陈昌谦同志曾是新华社摄影部的副主任。他曾是我的领导,他是革命前辈,政治和业务经验丰富。他看上去神态严肃,不苟言笑,工作上却要求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笔头很硬,审阅稿件、起草文件总是亲自动手,可以说这种严谨的性格和作风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但他又是宽厚的,关心和扶持年轻人,视年轻人为新生力量。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作为老干部,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优良作风,忠诚进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岗位几经变动,服从党的分配,心系国家,无怨无悔。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宋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昌谦同志本身就是一名杰出的摄影组织工作者和摄影活动家,更是一位集教学、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摄影教育家。即使1990年离休后,他仍然发挥余热,坚持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鼓与呼,并积极鼓励推动一切有利于摄影发展的事业,在1996年,为适应时代要求,与北京电影学院紧密合作、共同努力联合创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可以说,没有这些前辈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摄影学院。陈昌谦同志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有独立见解的、为摄影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摄影艺术家,他从不顾惜自己、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摄影事业。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优秀人格、品质,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摄影艺术品格,善于从实践中提炼主题,从审美需要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以优秀作品凝聚正能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铁生(解放军画报社原副社长)

  陈昌谦,平素寡言少语,逻辑思维极强,言必一锤定音。1996年,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40年》,陈任主任委员,为文稿事,择京郊一乡镇,那里偏僻,宁静。余与陈平时很少对白。涉及文章时,陈老条理明晰,多启发式,促人多思,长点悟性。乡镇数日,与乡镇领导见面曾有寒暄,仅绰绰数语,伴有清茶一杯。而后,每日三餐皆素食也。交付伙食费用时,陈老过问,一分一角明细,小葱豆腐,一清二白。古人云,廉生威,公生明,风范陈昌谦也。

  陈晓千(陈昌谦女儿)

  我父亲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富强的时代,他为之奋斗一生。父亲一生豁达乐观。

  改革开放后,他焕发青春,精力充沛,工作格外忙碌。这段时间我在家里常看到他接特著名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他任《大众摄影》主编时,曾有一年发行量达30多万份。摄影函授学院建立、《摄影报》成立,他是全力以赴。我这个局外人都明显感觉到,摄影事业从渐有起色到大众化蓬勃发展。父亲一生酷爱读书,能做到见解与时俱进,至晚年不保守、不墨守成规。父亲乐善好施,“文革”后平反补发了6000元工资,其中3000元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他和我母亲持续多年,每年捐助3000元给希望工程。家里抽屉里一大摞受捐小朋友的信。父亲临别时,向几处图书馆捐赠了2000多本书。既无私又激情如火的品格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也给我们晚辈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