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书法人物

书以人重

时间:2020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聂中波
0

聂中波书法作品

  与书法结缘,还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自幼我便崇拜书法家,觉得书法艺术像是一座高远幽深的大山,神秘莫测,寄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写出一手好字,创作出雄浑苍劲的书法作品。母亲看穿了我的心思,带我拜了县里最好的书法家为师,也开启了我50余年笔耕不辍的书法生涯。拿着廉价毛笔,认真听先生讲授横竖撇捺,天不亮就起床临帖……东北的寒夜与酷暑记录着一个孩童的书法梦想。

  书法在中国人心中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从一开始老师便告诉我“书以人重”的道理,给我讲颜真卿、杨凝式、李健中、蔡京的“正反面”故事,让我得知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书品与人品的统一。这也成为我习书半个世纪的遵循。书法对于我而言,不单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的人生旅途和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从基层步入了机关,从大庆市委组织部进入中央部门,书法伴随了我也成就了我。我始终认为,自古以来的书法大家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写字匠,是一个有着丰富艺术感悟的“杂家” 。从王羲之、柳公权、赵松雪到近现代的郭沫若、赵朴初、启功都不是单纯写字匠,而是融汇了自己的国学精义、诗词书画、文物鉴赏等学识,再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书法大家。正是由于多方涉猎,让我能够得心应手地将音律、构图融入到创作中,使我的书法最大程度地“直抒胸臆”“健笔凌云” 。

  近年来,社会上重新兴起了“书法热” ,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然而,在名利的驱使下,在急功近利的观念冲击下,许多滑稽荒唐的行为层出不穷。书法作品千人一面,花里胡哨,艺术作品有背离书法之道之感,令人堪忧。例如,有的作品只追求表面形式,不注重内涵;有的作品只强调意趣,不讲究理法;有的作品只图痛快,不重视基本功;有的作品追随模仿,缺乏独特个性;有的作品雕琢做作,无天然之态等。从书法的三要素来看,有的用笔不能坚而浑,而是软而弱;有的结字不能奇而稳,而是怪而丑;有的章法不能变而贯,而是散而乱;有的名曰创新,实则欺人。究其原因,除书法家自身能力之外,更多的是书法家对应有“品格”的丢失,造成只想发展而忽视传统,只想出新而忽视功底,只想自我表现而忽视群众习尚等现象。

  如何使当代书法家重拾“书以人重”的理念,将“书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是当前书坛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品道德修养,追求书品和人品的一致。在儒家的文化中,书法被认为可以反映人心和人性。例如,汉代的扬雄在其《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 ”这里指出书法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系,从书法中可以看到书法家的君子之风、人格之美。又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有言: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这几乎已经成为书坛格言。

  书法与书法家“品格修养”的关系,大约可以归为这三点:其一,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其二,中华传统要求书法家须“品高” ,才能出“雅作” ;其三,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品格”的直接反映,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因此, “书以人重”便成为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一贯的思想观念和评论准则。

  作为中华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传承骨干——当代书法家,应当立足对传统书法和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在继承这门古老而深邃的传统艺术的同时,在纠正流俗、正本清源上做出表率,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融入对书法艺术的敬畏,加深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追求,以作品的格调高古展现当代书法家对中华传统的传承与坚守,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笔者作为央企的一名书法家,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中活跃着一大批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艺德,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取得显著成绩、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以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素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培育和提炼了“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预警机精神、罗钾精神等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企业特色的先进精神,迫切需要当代书法家尤其是央企书法家,勇于担当、履职尽责,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反映和彰显央企改革发展成就,更好地发挥书法艺术引领风尚、教育职工、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