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书法话题

同古堂印缘——鲁迅遗印掌故

时间:2020年05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娟
0

会稽周氏藏本(紫檀木章) 高52毫米
  鲁迅一生以毛笔书写,他创作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是百年中国宝贵的财富,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于印章之道不仅喜爱而且精通。鲁迅一生用印大约60多枚,现遗存的原印主要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藏印多为自用印,有名章、藏书章、闲章、鉴赏章等。许多印章都是名家所为,如陈师曾、刘淑度、张樾丞、吴德光等名家都曾为鲁迅刻印。作为清末出生的鲁迅,他有旧式文人的一面,其遗印的数量足以说明他于印章之道的喜爱。
  鲁迅旧学基础深厚,自幼习篆,曾将《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奇字抄录一大本,并计划写一部《中国文字变迁史》 。他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时,抄写了大量古代碑帖,各种书体熟知于心,自然,对篆刻一门也有深入研究。鲁迅少年时,就曾请人刻过“绿杉野屋”“只有梅花是知已”“戎马书生”的印章,青年时又刻过“戛剑生”“文章误我” ,表明他的志向。
  关于印学,鲁迅有一篇著名的论文《蜕龛印存序》 。蜕龛,是鲁迅乡贤、篆刻家杜兆霖的堂号。这篇文章是由鲁迅二弟周作人起草的,原稿为370字,经鲁迅修改后为470字。文章从“印章盖始于周秦”起,论述了印章发展的历史及法度风格,观点简约精辟,从中可见鲁迅对于印学的认识高度。
  1912年,鲁迅进京做了教育部佥事,工作之余,他喜欢逛琉璃厂,除购书外,他还喜欢收藏碑帖、信笺、古钱等。鲁迅在北京时用了大量精力抄写并校勘古代碑帖,而印章的使用是一种常态。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藏鲁迅遗印共有41枚,其中有10枚都是出自于琉璃厂的同古堂。
  同古堂,是民国初年老北京颇负盛名的篆刻店。1912年,河北新河县人士张樾丞在和平门外西琉璃厂开设了一家图章墨盒店,名为同古堂。同古堂的得名,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天凌晨,张樾丞逛“鬼市” ,看见有人出售一个生满铜锈、满是黑泥的扁铜盆。他假意不在乎地说: “你把这破脸盆卖给我,我拿回去当鸡食盆用。 ”回到家,张樾丞把这个盆仔细清洗一遍,铜盆四周露出凹凸的文字和花纹。根据资料记载,这是汉代的珍贵文物“铜鼓” 。张樾丞对这个铜鼓十分喜爱,于是取“铜鼓”的谐音作为店名,叫作“同古堂” 。
  同古堂刻铜在当时首屈一指,清逊帝溥仪听说后,下诏令其刻制了“宣统御笔”“宣统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6枚御玺,后来均成为传世之作。陈师曾、姚华、张大千等名画家,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画,然后由张樾丞刻制。他为徐世昌、段祺瑞等北洋首脑、民国官僚都治过印,学界名流康有为、蔡元培、鲁迅等都请他刻制过印章。“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章”“国立清华大学图
  书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北京图书馆藏”都出自张樾丞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印也是由张樾丞刻制的。张樾丞手制的印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国名人录。
  同古堂自1912年创始至1956年公私合营中并入刻字合作社,开业时间长达44年之久,是享有盛名的老字号。1961年1月15日,张樾丞因旧疾复发逝世,享年78岁。张樾丞有子张少丞,早逝。次子张幼丞及子嗣张效丞、张国维,均能继承祖业,以篆刻闻于世。遗憾的是如此著名的同古堂老字号现已不存,张樾丞出资建立的邃雅斋现在已成为规模很大的书店,同时经营文房四宝、古旧图书、书画业务等。
  鲁迅与同古堂的结缘,最初是通过他的教育部同事、好友、画家陈师曾。1917年3月29日,鲁迅日记载:“托师曾从同古堂刻木印二枚成,颇佳。 ”印文为“会稽周氏藏本”和“俟堂石墨” ,颇为鲁迅赏识,虽为刻木,却如金石。“颇佳”二字的评价,对于鲁迅来说,已是最高评价了。“会稽周氏藏本”为紫檀木章,印文为楷书,朱文,边款刻有“丁巳年二月师曾书属越丞刻” 。“俟堂石墨”亦为紫檀木章,印文为楷书,朱文,字间有丝栏相隔,边款刻有“师曾书属越丞刻” ,有文据此款误认为师曾书就,请樾丞奏刀,此为误,旧时书为信,陈师曾为旧京古玩大咖,鲁迅自南方来不熟就里,托师曾写信代请樾丞先生奏刀,应为确切。
  鲁迅还在同古堂购有5枚木质印章,印文为:“随喜”“善”“伪”“翻”“完” 。木质为花梨木,均为楷书,朱文。乃是鲁迅鉴定、审校碑拓之用。此外,鲁迅还在同古堂刻过3枚青田石印章,一为方形篆书“周” ,一为椭圆形篆书“周” ,一为长方形隶书“周氏” 。
  从鲁迅日记看,他至少去过同古堂三次,至于他是否与张樾丞见过面,是否有交谈,目前的史料并没有证据。不过1918年前后,张樾丞作为同古堂的老板,又是主刀篆刻,鲁迅应与他有面缘的。
俟堂石墨(紫檀木章) 高50毫米
(编辑:尹倩文)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