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书法话题

用古典良药 治艺评病伤

时间:2019年06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胜临
0
  文艺评论切忌“假”“大”“空”,“假”是观点错误,引人入歧途;“大”是篇幅很大,内容很少;“空”是占地极多,花木稀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伤,那就是当下的“新八股”。这种文体总是按照一定模式,填充不经筛选的事例、数据以及虚无体会,也可以叫做“注水言论”。对于这种病态现象,我们要开出治病良方,其中主要良药,就是中国古典优秀文艺评论。
  古人的文艺评论,言简意赅;古人的文艺评论,典雅优美;古人的文艺评论,韵味悠长;古人的文艺评论,妙不可言。一句话,古人的精彩文艺评论是“真”“善”“美”的合体,是“简”“准”“真”的典范。
  古人的文艺评论,还有一个妙处:使用文体,信手拈来,所到之处,遍地皆春,尽为评论所用。于是我们就得以饱看云烟,为之心旷神怡。古人的文艺评论我们常见的有语录体、诗歌体、小品体、骈文体、对话体。语录体的如《石涛画语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刘煕载《艺概》等;诗歌体的更多,唐人杜甫就写过许多;小品体李渔的《闲情偶寄》等;骈文体刘勰的《文心雕龙》、孙过庭的《书谱》;至于对话体,则散见各家语录。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这是清代书画家、理论家石涛的文艺创作论,当然也是追求个性的文艺评论。这段文字读来,真是快人快语,振聋发聩,既“准”又“狂”,字里行间张扬着作者的人格之美和艺术抱负。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超凡脱俗的文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对个案在历史中位置的定位,都是经典的语录体“微评”。虽然微评,但空间极大,气象万千。
  清代文艺评论大家刘煕载《艺概·文概》中的作品评论,大气开合,其中比较作品的语句,丝丝入扣,动人心魄:“《左传》善用密,《国策》善用疏。《国策》之章法笔法奇矣,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允推独步。”其用字、措辞,字字珠玑,力透纸背,一语定位。
  孙过庭《书谱》中对王羲之一人多件作品不同风格的表述,可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不仅评出作品之精妙,而且评论出每件作品创作时的状态,是精细入微的评论,而文字应用则是“少少许胜多多许”。
  “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这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指瑕》中的一段文字,精准地指出了曹植、左思、潘岳这些文学大家文章措辞中的毛病。这段文字是文艺评论中批评文字的精品了。古人文字,真实准确,视文章为大道,心存善念,故而下笔有由;古人评论,不掩饰古人过失。古人评论,文辞精美,“言已尽而意无穷”,留白想象,令人叹服不已。
  至于诗评,更是中国古代诗人的拿手好戏。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是文艺评论,同时也是诗化的艺术评论——评论因此也就成了高级的艺术品。杜甫还有一首诗《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诗仙形象破纸而出,这是在个别的“人”,在评诗人的性格。杜甫下面这一首更绝妙,是诗评的神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清新”“俊逸”四个字把李白诗歌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道出了李白诗歌的传承与变通。
  古人的文艺评论文体是高级的,是典雅的,同时是准确的。这种典雅,既有严肃的表情,也不乏风趣的态度。其中就有一则对话体评论来自宋徽宗与米芾的对话:“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段文字记载在《海岳名言》中,“勒”“排”“描”“画”“刷”,用字之精准令读者叹为观止,在幽默戏谑中显露着评论者的风雅,这就是古人评论“一字立骨法”的举重若轻。
  很遗憾,我们当下的一些文艺评论者却将这些优秀遗产忽略了。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一定难度,因为当下的文艺评论者所受的教育和古人是不一样的,近代以来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割裂,使得文言文简洁悠远的审美境界离我们越来越远。“言外之意”成了域外过客,“韵外之韵”成了空谷绝响。
  古人的文艺评论,优秀的例子太多,江海浩渺,饮之一瓢,足可享用一生。认识古人的精妙,文化自信油然而生。用古代的经典文艺评论医治当下文艺评论的病伤,继承优秀的中国文艺评论,扫除糟粕的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责任。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建构融合东西的文艺评论大厦的时候,是绝对不应忽略古典经典文艺评论的。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