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疫情期间的绘画日记

时间:2020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惠泉
0
抗疫日记之十四 街道志愿者 2020年 徐惠泉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正在湖北、武汉 ,正在中国大地进行。
  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身居斗室,在经历了惊愕、痛苦、无奈后,开始冷静思考还能做些什么。借助于高度发达的信息传送,我在家里每时每刻通过手机关注疫情变化,翻查每日更新的疫情通报,密切关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疫情阻击战的进展情况。同时,我又看到医务人员、解放军战士逆向而行,在一线抢时间、争速度,还有很多普通人在社区、村头值班査岗,更有许多志愿者、普通老百姓自发为医院、守岗者送物资、送热粥……总有一些故事悲壮又令我感动。于是我开始 以绘画日记的形式做一些记录。
  我们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在人生抛给我们的磨砺中逐渐成长起来,我们经历一次次苦难、一个个灾难,在绝望和痛苦中追求光明,由稚嫩、羞涩蜕变得坚强、勇敢。现实中无数的个体被凝结成为小说的典型人物,他们为命运抗争搏斗的精神,不断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在磨砺中,我们的社会运作也在从各方面臻于成熟、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和净化。于是,我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注入到我的笔下,也借此沉淀内心,给予自己力量。我的创作以日记的方式,用画笔记录我的所闻、所见、所思。作为一个画家,这是一种本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在特殊时期能够发出的声音。
  我选择以日记形式记录和创作,是因为更想通过这种简单和自由的创作形式,沟通我与图像(摄影和摄像)的即时关联,同时记录我的思考,包括文字的记录,我在画面上记录了每天发布的疫情通报数字。
  在我的日记中有更多的温暖:我记录了“最美天使”“医者仁心”“逆向而行”“出征前夕” “街道志愿者”。有这样一段记录:我供职的江苏省美术馆接到上级通知,需要我们安排一些志愿者去社区协助值班排查外地返宁人员情况,我们在美术馆群里发布征集通知后,美术馆的共产党员、普通职工第一时间纷纷报名要求去第一线。他们在社区值班的照片在群里传播,我也把这一切记在我的日记里。他们使日记的画面充满责任、担当和人性的光辉。
  我同时关注到我的同行们也纷纷拿起画笔以各自的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作,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漫画和海报以更通俗易懂和简洁直接的视觉图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还注意到一批中青年画家以系列性主题创作的作品,利用网络持续地推送,其创作在不断提升完善,也说明了优秀作品必须经过提炼和沉淀。
  我也关注到在网上出现的对大量画照片、画钟南山肖像的作品的质疑,由于现在传播方式的简单快捷,目前呈现给我们的创作情况确实是良莠不齐、水平参差,尤其有大量业余作者的积极参与,其图像未能如专业画家那般精彩,但尽管如此,我看到的却是在疫情面前广大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特殊的“心声”表达,水平如何不重要,我分明看到的是由丹青凝结的抗疫力量。
  当然,对于专业美术创作者的主题性创作,还要更多的沉淀与积累,还要更多的思考,需要作者置身于宏大的时代思想气象中,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分析疫情、思考时代和人性。就我本人而言,我的这几则日记显然不是经过充分营构的图式,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制作”,我不是为了发表而创作,我曾经这样说:“记录是为了铭记,为了不忘却。”
  在这次公共卫生事件中,文艺创作者们既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也应成为它的记录者,用各自方式发出呼声,这是文艺的应有之义。在抗疫的深刻主题中,看人性、看社会、看世界,也是看待我们自己,以理性和人性为砖瓦,在观察和反思中寻找触及心灵的根源以及疫情过后的理想生活希望。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