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对于“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的讨论(之五)

时间:2017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一文
0

  主持:张通(北京) 

  统稿:曹汝平(宁波)/叶佑天(武汉)/陈党(芜湖) 

  嘉宾:霍楷(沈阳)/蒋迎桂(桂林)/李相武(景德镇)/林幸民(杭州)/刘维尚(秦皇岛)/刘立伟(大连)/孟拥(佛山)/赵超(深圳)/周靖明(成都)/赵伟(天津)/张光帅(济南)/张昊(深圳)/张洪科(北京) 

  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系列历时半载,已经走到了第五期,我一直在斟酌“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的命题是否成立?似乎有些虚无缥缈,容易让参与者产生“形而上”的感觉;或者过于温和,探讨不了从高原到高峰的问题……然而既是探寻,便要有观点的思考、碰撞与超越。我们期待着更多充满社会观念、文化语境以及设计产业形态等这样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产生,以飨读者。 

——编者

  霍楷:“东方设计”是一个大的概念,广义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与“东方”相关的设计范畴,涉及东方化的符号以及气韵之类的表现元素。其中,中国元素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受众所关注,以中国元素为代表的东方设计因此成为设计界区域特色设计和文化的代名词。虽然与西方设计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全球背景下,东方设计与中国品牌一直在强化“走出去”战略,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挑战在所难免,好在追随西式设计形式和手段的时代已经过去,挖掘东方元素并进行再设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方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将得以全面提升,只有这样,中国设计方能走得更远、更持久。 

  霍楷,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日本电通高级广告人才培育基金项目研究员,国际设计理事会(ico-D)会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CCII)全权会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B级设计师,A'设计奖与竞赛评委,秘鲁国际海报展评委,中国&秘鲁国际海报展策展人,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评委,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评委&组委会副主任,《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个人设计作品入选美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秘鲁、德国、韩国、伊朗、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 

  蒋迎桂:深深植根于我们灵魂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如我们的天性,与生俱来,正潜移默化地孕育着东方设计的创作灵感,其影响已开始波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西方的现代设计方法与视觉表现效果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表达的手段与方式,其影响就如我们身上的新衣,西装革履,光鲜亮丽。 

  作为东方的设计师,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要保留好骨子里东方的“天性”,打理好身上现代的“衣”,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设计语言紧密联系起来,探索新的设计形式,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东方设计新风格。在我看来,用独特隐喻的图形语言来表达丰富的视觉信息和博大的东方精神,关键在于强调对画面元素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黑白等关系的把握,以此来表现东方设计精妙的内在神气与韵味。 

  蒋迎桂,工程硕士,中国波兰视觉设计展策展人,塞尔维亚大学生海报比赛国际评审。作品多次在波兰华沙海报展、日本富山海报展、斯洛伐克特纳瓦海报展、德国Mut zur Wut海报展30佳、捷克布尔诺平面设计展、乌克兰4bolck环境海报展等入选和获奖。 

  李相武:“东方设计”的提出,表明组织者和参与人试图通过设计来寻求文化身份、展现民族形象的努力。这一命题暗合于当下国家建立“文化自信”的意志和普罗大众日益强烈的家国情怀。摆脱长期以来由西方话语构建的东方想象与景观,以东方自己的视角来重塑东方,既有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但作为社会精英群体,设计师也须警惕矫枉过正,应超越简单的东、西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体用关系,在普适原则、民族传统和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与审美需求之间,保持某种动态的平衡。而从设计伦理而言,他们甚至也应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观念,为营造应有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和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李相武,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和现当代陶艺理论。 

  林幸民:对于“东方设计”,我的理解是“空灵、玄幽”,也称之为“无杂”。它是对浓艳、绚丽、繁琐的反叛。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简约、清雅、淡素的生活方式。可称之为极简主义。在设计创作中表现为不对称、不整齐、不规则等。因为不均匀比均匀更富有变化、更耐看、更富有想象的空间和更有意味。这种设计意境还透着无心,它没有受心中欲望的指使和束缚,不造作、无杂念、不勉强、不刻意去表现,东方设计的哲学思想正是如此。 

  现代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中相互影响、相互融通的媒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竞争的今天,特别强调如何设计出具有个性化语言、民族风格及具有本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东方设计并不拘泥于单纯的表现形式及创作手法,而更着力于意境的塑造。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意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而两者随之矣”,可见,意境才是东方艺术的生命。 

  林幸民,国立成功大学博士在读,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会员,海峡两岸100新锐设计师,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获得德国红点概念奖、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台湾光宝创新奖等80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发表核心论文数十余篇,主持省厅级规划课题多项,指导学生获得工业设计奖项380余项及30多项组织奖及优秀指导老师奖,2015年受邀参加教育部举办山东卫视《我是先生》录制。 

  刘维尚:中国、日本都属于东方文化圈,但比对日本的设计我们会发现,日本的设计则更具东方诗意,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诗意内化到设计中。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东方设计应该是一个设计概念,日本设计师很好的内化了东方诗意,把这种诗意内化到了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中;第二,我们缺少针对设计基础语言研究的剖析与解构,设计基础语言的研究是一个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就像是工程科学的数学、物理一样,它能够支撑起设计师在设计语言内化及诗意表达过程中的方法与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就不会有更高级的视觉呈现,就不能让东方设计走上诗意的道路。 

  刘维尚,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互联网+语境下旅游文创视觉设计研究团队带头人。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的跨界应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研究、文创产业/产品品牌运营研究;主要是围绕于跨界思维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论研究,将跨界设计思维和系统设计运用于非遗、文创及旅游领域,以此来推广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应用方法。多年从事视觉传达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研究工作,主持视觉媒介跨界与理论研究工作室。

 

  刘立伟: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这个题目中“诗意”两个字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两个字,题目的范畴就会有微妙的变化。 

  “诗意”这个界定将设计直接引入到中国文化的轨道上来。都说西方人务实,而中国人务虚,这个“虚”就包含“诗意”。无为之为,这是东方设计诗意层面的大修为。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可以从容地和西方设计圈平等交流、互通有无。 

  刘立伟,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ADCK亚洲中韩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策展人。主要教研方向为网络媒体设计、传统文化语境与设计关系研究等。主编《新媒体艺术设计》、《字成一派》、《决胜全媒体》、《网页设计与制作快速学》等教材著作;作品入选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德国莱比锡国际海报节等。 

  孟拥:东方解读为两层含义。其一,意为东方升起之处,代表新一天的开启,孕育着万物的生机和新鲜事物的开始;其二,意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西方国家迥异,中国是东方的伟岸民族,她的和谐、包容、并蓄,沉淀出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之美,为此复兴之路指日可待。东方设计是将东方的美进行最美的诠释与推广,我钟情于东方华夏民族的神秘、朴实、与众不同,故将广府庙会、藏族辩经、戏曲妙趣等民族题材作为切入点,进行再创作、再设计,也是对东方独有文化的再理解,目的就在于让东方文化通过新的设计语言唯美再现。 

  孟拥,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近期主要获奖:2015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综合画种插图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201517届全国设计“大师奖”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16届全国设计“大师奖”优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委员会);201315届全国设计“大师奖”银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特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 

  周靖明:东方设计概念之所以成立,缘于东方设计有不同于其他设计的特质。探求东方设计的本质,需要把她置于东方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审视,是东方的文化和自然孕育了她、滋养了她。同时,东方是个相对的概念,很难把她与西方截然分开,东方设计很多时候也在吸纳、迎合了西方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东方设计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周靖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兼任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包装技术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务委员,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DCKD)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四川平面设计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设计年鉴》编委,《中国西南设计年鉴》执行主编,《包装与设计》杂志编委、理事。 

  赵超:“东方设计”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宽泛,我还是谈谈身边的感受吧。其实“设计”一词在中国,基本是伴随改革开放大门迅速成长起来的。当时很多国外信息涌向中国,我们的设计师不断吸收新鲜养分,这是好事。但其实经过多年发展后,有时停下来反思,发现我们的作品基因更多游离于邻国日本和欧美国家之间,并没有完全形成带有自己强烈民族文化基因的设计符号。设计师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精髓,把它与现代审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形意兼备,让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中绽放自己独有的文化基因视觉符号,可能是我们新生代设计师甚至更后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赵超,设计师,出生于陕西,现居深圳,200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任深圳韩家英设计公司设计主管。国际设计理事会(ico-D)会员,CCII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全权会员。作品入选24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第五届玻利维亚国际海报双年展、第12届莫斯科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2项,获得华丰·前海湾全球标志征集大赛荣获二等奖、第十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荣获银奖、意大利A'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奖铜奖等60多项国内外设计奖。 

  赵伟:对“东方设计”的探寻隐含着某种程度的身份焦虑,这份焦虑的背后意味着在处理人、境、事、物的过程中,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判断,进而需要从价值观与设计方法论两个层面不断反思与重构。设计文化的塑造就像河水冲刷河床一样,在稳定的文化体系形成之前,非常依赖设计实践活动中不断有意识的塑造,只有趋于稳定之后,才会变成设计共同体的自觉与无意识行为。历史上的“东方设计文化”蕴含了整套的价值判断、审美情绪、思维方式、工艺技术,我们需要做的是立足设计本体,回到原点再出发。 

  赵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设计专业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美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基础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出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美术教程•名校名师系列《视觉设计基础(色彩卷)》、《环境设计表现技法》、《作为美术的园林艺术》等多部教材及译著。 

  张光帅:东方设计应当遵循东方哲学的理念,讲究相由心生,天人合一,其旨归在于意象。意象可以作为东方设计的追求,符合东方审美取向,将意境、诗境融入个人设计观念,将自然法则作为设计之本,设计自然会呈现东方气象。当然,设计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同时又有所区别,艺术创作是观念的、个体的、独立的,并以自我为核心,设计则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东方设计在融入东方美学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又要符合一众(大众或者小众)设计服务对象的审美观。自然主观的审美和设计的应用要恰到好处的融合,这正是人与天、阴与阳、个体与统一等思想的体现。 

  张光帅,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游戏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山东电影家协会理事,艺术硕士,新媒体艺术家。主要从事游戏、动画、影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教研及创作。 

  张昊:说到东方设计,不得不提及汉字。仓颉先圣造字,就是观天察地、知人觉物的一种大设计。而在今天的这个电脑和网络时代,我们在论及字体设计时,常把眼光投向西方和当代。殊不知汉字延绵数千年而从未断裂,在这个过程中早已发展成为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宝贵财富。前人的书写、铭文、篆刻、碑刻、雕版……是世界上最好的平面设计和字体设计。作为中国设计师,我们应当学会回望和寻根,方能找到自己之所在。 

  张昊,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天诺设计创办人,方正、汉仪字库合作设计师,致力于品牌设计策划、字体设计研究以及专业活动的组织开展。获奖&入选包括:GDC15提名奖,KTK未来设计大师奖、金奖,Morisawa字体赛人气一等奖,金点设计奖,方正字体赛二等奖、三等奖、评审奖,汉仪字体赛三等奖、评审奖,HiiiTypo字体设计赛银奖,中国设计大展,TDC,深港设计双年展等。出版&收藏包括:《TYPOGRAPHY》,《SGDA年鉴》,《包装与设计》,《亚太设计年鉴》等。 

  张洪科:可以肯定的是,东方设计不是一枚符号化的印章。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设计师如果不去开拓代表东方设计的更多领域,只是在形式上为东方设计而东方设计的话,无疑会使人们造成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和伤害!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广告主们的理解和支持才是最大的关键。东方设计已经成为每一个设计师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社会在多元化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和审美标准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对老祖宗们赐予的宝贵遗产怎样善加利用、创新和传承将永远是我们面前一道崭新的命题。而我们,还在路上! 

  张洪科,知名平面设计师、唱片设计师、企业品牌形象设计顾问,祖籍福建,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主要从事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书刊及唱片包装等设计。曾参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南航、中国华能标志设计;主持设计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国航、奇瑞QQ、瑞鸣唱片、北京音乐广播、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多项大型VI、视觉、广告项目,获得百余项国内及国际设计奖项。作品经常收录于各大设计年鉴并于多个设计展览中展出。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