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人物

用画笔捕捉心中永恒的美丽——彭华竞的艺术生命体验

时间:2016年08月29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伊红梅
0

  彭华竞艺术简历

  1960年生于上海,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中国名人名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人物画院副秘书长、长城书画院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彭华竞水墨人物工作室导师。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画展并获奖。曾在北京、福建厦门、韩国首尔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韩国美术馆等多家专业机构收藏。出版有专著《中国人物画名家精品》《彭华竞写意人物》《彭华竞素描头像》《高等美术基础训练教学示范》等。

彭华竞写生作品 

  彭华竞在北京南郊偌大的工作室里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略显憔悴的脸上浮现着亲切的微笑,画墙上有幅墨痕淋漓的作品,图景为一红衣曼妙女子如《楚辞·九歌》里的山鬼般荡舟于芦苇丛间。看样子,昨晚他又画了个通宵,因为他之前完成的一幅《别后相思人如月》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时间已然定格在午夜。“彭华竞是新中国培养的当代画坛名家,具有扎实的西方造型功底,且自身浸润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很深,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有着丰厚的切身体验,在艺术实践中通过对艺术本体的探索和研究,使其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印记和个人风格”(卢禹舜语)。画如其人,这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形神兼备地传递出彭华竞深厚的学养和通体的清逸灵气。

  彭华竞自幼酷爱绘事。生命里同绘画艺术的第一次凝视,是他两岁多时妈妈用手指在被水汽哈湿的厨房玻璃上戏画的一幅汽车图。可是,当在妈妈怀抱着哭闹不已的他看到这幅形状怪异的画,反而哭得更凶了。因为四个车轮被妈妈统统画在了车厢外面,而不是他记忆里那熟悉的形状。同绘画的首次机缘激发了彭华竞固有的艺术天赋,四岁时,他的涂鸦就发表在《小朋友》杂志上,小学时还曾多次受美术老师委托踩着课桌画黑板画,当小先生教授同龄人,渐渐成了远近有名的小画家。这份萌芽在童真里的艺术凝思,如影随形伴随着他从小荷初绽的青涩直至先后考上吉林艺术学院、清华美院,而后逐渐成长为一位坦诚豪爽、治学严谨、温文尔雅的教授,成长为一位当代中国画坛笔墨技法与审美思想日臻成熟的著名画家。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引自《尚书?泰誓上》)。”彭华竞擅长人物绘画,用著名画家任惠中的话来说,他个性耿直执著,淡泊名利,很厚道很哥们很义气。在彭华竞的眼中,每个人都是一个高贵平等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色彩斑斓的人生追求与生命价值。真正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唯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真性情地热爱生活,热爱那些为生计奔波在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深谙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才能在艺术创作中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碰撞与深层次的交流,迅速捕捉到人物神韵那最美的一瞬间。他“以线造型”的水墨人物写生凝练持重,注重强调外轮廓的线形与节奏、块面运用与虚实干湿皴擦的结合,并以线、墨、色的互动在画面中显出空间层次,烘托出浑厚朴重、强劲含蓄的气势与氛围,服务于或润秀或苍厚的旨意要求。彭华竞就是这样跟随着心灵的召唤,将五彩的画笔融化到自己的艺术生命里,从而化育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作。

彭华竞写生作品

彭华竞写生作品

  当代大学生、矿工、部队官兵以及各少数民族是彭华竞水墨人物画创作的重要主题。

  因为在高校从事美术教学与创作多年,年年都会有一批年轻的面孔由陌生渐渐熟悉成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且成为彭华竞《来自南方的大学生》《毕业生》等诸多人物画作品的源泉。他经常用简洁的笔墨来表现这些学子的天真清纯和朝气蓬勃的生命激情,以及他们前卫的服饰与思想所折射出的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状态。通过品读《毕业生》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略见一斑。彭华竞近乎纯用水墨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这位留着短发戴着眼镜落落大方的女大学毕业生,仅仅在手部及面部淡彩晕染,一个与初进大学校门时的青涩截然不同的清纯明朗对未来充满自信的知性青春形象,跃然纸上。

  彭华竞曾多次深入矿井,体验矿工们艰苦危险的工作状态,在人物速写期间,他体验着在黑暗里挖掘光明的这个特殊群体常常持续工作八小时不能将腰直起来的劳累,还了解到因长年累月在井下见不到阳光,他们原本白皙的肤色变得黝黑和粗糙。同矿工接触久了,一个个朴实无华、乐观刚毅的面容感动着他,在强烈的内心震撼的驱使下,《刘建军》《曾仓生》等矿工群像喷薄而出。彭华竞运用严谨的造型、控制的笔墨进行神情的捕捉及人物个性的再现,尤其是光感的介入,使笔下的众人物神韵毕现,栩栩如生。有幅写生于2015年的矿工肖像,令彭华竞一直念念不忘:“那位河北籍年轻矿工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眼前,憨憨的笑容,像灿烂的阳光,在表现上我就自然运用了光影的手法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彭华竞写生作品

  部队官兵也是彭华竞经常乐于表现的主题。为彭华竞赢得200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的《记忆中的爷爷》,及其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的《阳光下》和《奶奶的回忆》等几幅作品,均取材于部队题材。为了捕捉和平年代军人们的内心世界和飒飒英姿,他时常去军营与他们同吃同宿,甚至不顾险境亲身参与消防部队的救火过程。他用速写记录的那些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当代英雄形象,感召着他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运用自己手中这支具有坚实的西方造型和东方传统笔墨的画笔,将多年积淀的一幅幅人物写生肖像游刃有余地化育成鲜活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巨作。从这幅消防战士刚刚灭火归来的大型主题画作中,我们可以读到战士们眉宇间所绽放的舒心微笑,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因为那是他们在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的胜利而欢畅啊。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彭华竞十分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与所画的这组人物对话时,他探索着最能表现当代军人精神面貌的技法,力求有现代味和民族味,同时更要凸显中国画笔墨的时代味道。

彭华竞写生作品

彭华竞写生作品

  少数民族是彭华竞一直醉心研究创作的主题,尤其是他创作的藏区少数民族群像图,更是具有强烈的“晚钟”效应,呈现出其当代水墨人物画独具的温厚清雅的风格。彭华竞认为,少数民族人物主题创作通过网上搜索资料进行组合是劳而无功的。因为画人物最重要的是要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深入少数民族居民区体验生活,才能意会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美丽脉动。每次去少数民族地区写生,他都是收获颇丰,他的每一幅写生都会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千人千面,无一雷同。当地人的质朴和单纯总会触动他的心弦,每一幅成功的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感动自己和感染他人的别样的故事。“作品的表现力会受制于画家自身的技法与技巧,但感染力主要取决于生活。一幅好的作品,没有深入生活的生命体验是苍白无力的,是没有感染力的。”这是彭华竞在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创作中的心灵物语。在少数民族人物创作中,维吾尔族和藏族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他说自己对此一直持有两种心态。首先是他们的人物形象和服饰具有整体性的民族特色,如彩虹般吸引了他的眼睛。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装饰很美,但很复杂,因为即使是同一民族,因不同的年龄和身份也会产生许多大同小异的民俗差别,但正是这些异域文化的差异性为他的创作锦上添花。另一个就是他感觉那里的人非常朴实可爱。蓝天、白云、雪山、寺院、牦牛……还有藏女脸上那美丽的高原红,无数的朝圣者那一步一叩的对人生信念的虔诚,他们脸上那被岁月雕刻出的无言的沧桑,在强烈的阳光下那种火红火红的生命状态,感染着他无数次走进青藏高原写生创作。在新疆丝路行走时,彭华竞说他曾给一个维吾尔族大妈画过肖像,那位大妈太爱美了,反复要求一定不要把她的腿和腰画得太粗......还有幅新疆少女的写生,彭华竞画得特别快,未等到那女孩休息就已经完成,因为他已经快速地捕捉到了少女特有的羞怯与纯净。在他的眼中,人的魅力从来都不是360度无死角的美,时至今日,他还为自己发现的那个美丽的瞬间激动不已。于是,从大量的写生积淀中提炼出的脸部的巧妙处理,也成为彭华竞所绘人物画的最明显的胎记。在刻画每一幅作品的脸部时,彭华竞内心总是静若处子,下笔则动若脱兔。笔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曾观摩过他现场作画,发现他特讲究人物画的用线及用线的准确性。线与线的交融,不同部位线的粗细虚实、轻重缓急,以及墨色点染的深浅,线与墨之间的关系,他似乎都手到擒来。迨至所画人物的双目在他屏气凝神了近半个小时画成之后,画面中的人物顿时生机盎然起来。这真是太奇妙了,每一条线在他的笔下都具有了生命的质感,譬如矿工衣服的线条是硬朗粗狂的,而一位花季少女裙子的线条则会呈现出女性特有的流线美与细腻感。正是如此精妙地把握了写生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解了人物间的地缘文化关系,艺术家的真情与传统文人画的意境水乳交融,彭华竞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线墨色,在结构上完整和谐地表达出像《雪域子民》这类巨幅画作强烈的时代感和中国精神。

彭华竞写生作品

彭华竞写生作品

  “写生、上课、主题创作,这是三件能使我一下子进入忘我境界的事情。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就是不能停下手中的画笔……”彭华竞如是说。他始终遵循着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中国画的基调,探索着如何更好地去吸纳西方的光影、色彩等造型技巧,力求达到西方造型与东方传统笔墨审美的统一与新的突破。路,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延伸着。彭华竞走过了一程又一程,用画笔捕捉着他心中永恒的美丽,留下一串串清晰的生命印记。(文\伊红梅)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