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人物

梁时民:以高考的节奏演绎化蝶人生

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傅录志
0

  梁时民寄情颖毫,用情感抒写世间大美,捕捉生命辉光,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挚爱,对光阴的怜惜……

  梁时民简介: 

  19599月生于四川梓州,社会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巴蜀创作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徐悲鸿画院副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第三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美术馆馆长,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 

 


梁时民作品:暖冬


  艰辛求学:画画如喝汽水一般享受和过瘾 

  个子不高的梁时民是一个低调的艺术家,高度近视的眼睛给人一种随时在思考的感觉。言语不多,但对过去的经历直言不讳。 

  梁时民6岁时画画,最早画素描,11岁时跟随齐白石弟子、李苦禅的同学郭明甫先生学习国画,但两年后郭老师病逝,随即转学于四川省诗书画院原副院长孙竹篱老师。 

  15岁高中毕业后,到四川绵阳三台县新生区中学代课,曾教数学、音乐、美术、外语,年纪和个头比不少学生都小,经常跟学生一起打陀螺、滚铁环。 

  那时条件艰苦,只有用卷子背面、包糖的纸在煤油灯下画画。住的房子是山边搭的简易房,晚上跳蚤咬人特厉害,身上到处被咬起疙瘩。 

  每天放学后,家访时随时在路上写生。当年三台县修鲁班水库,放学后步行十多公里路去写生,每天要画一张画后才回学校,坚持了很久。 

  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画画,他经常煮面条吃,没有味精,就用一种叫谷氨酸的药材砸碎了当调味品。“晚上饿了用废卷子烧包谷吃,火太小烧不熟,经常吃得闹肚子。现在简直是太享福了!” 

  记得1978年,有个月工资发了14块多,在乡下买了一瓶汽水,边喝边冒泡泡,引起不少赶集的人围观,自己喝得很享受。那种感觉让他记忆犹新,他笑称现在画画就像当年喝汽水那样享受和过瘾! 

  1980年,即高考制度恢复后不久,梁时民如愿以偿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四川美院毕业展上,他的作品被一对荷兰夫妇以不菲的价格收藏,除了有经济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让他倍受鼓舞。 

 


                              梁时民作品:秋情


  无愧光阴:以高考的节奏让有限生命演绎精彩 

  大学快毕业时,学院准备让梁时民留校,可在分配时他却被安排到了三台县文化馆,负责一个镇上的农村文化站建设,这让他的心凉了大半截。不过几个月后,因绘画表现突出,被借调到了成都市红旗商场从事美工工作。两年后公司改制自负盈亏,他也因此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在商业运作之路上,他承包过装修工程,开办过迪吧和石膏厂,那时候他是“很港”的。但是对绘画的热爱让他决意把那些赚钱的生意都停下来,一心一意从事美术创作。 

  到成都后,由于梁时民总体设计的很多展览拿过大奖,他在书画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00年,梁时民进入四川省美协工作。 

  四川省美协除了完成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任务外,自身还有很多业务,如展览、文化惠民、学术交流、培训、组织团队采风写生等,地市州重大美术活动也要亲自带队参加。他同时也是四川省美术馆法人代表兼馆长,省美术馆2万多平方米,10多个部门,日常工作具体而繁杂。 

  梁时民平时的创作时间很有限,他画画只能在白天繁杂的行政事务工作之后进行。他从不打牌,极少参加朋友聚会和非工作性质的迎来送往方面的应酬,每天晚上12点过休息,睡觉前看书,这是充电的时间。次日凌晨5点多钟起床画画,画到8点过再到单位上班。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了10余年。 

  梁时民说,作为美协业务干部,首先自身画画的水平要不断提高,否则你怎么能给人家正确指导。他经常与刘大为、吴长江等名家交流,一致认为业务干部自身一定要坚持画画,无论行政管理工作多么繁重,都必须挤出时间经常外出采风写生。如果行政管理工作干一二十年后把自身的创作耽误了,那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梁时民作品:远声


  《暖冬》记忆:用情感乃至生命滋养艺术 

  提到对艺术创作的执着,梁时民《暖冬》的故事让人感动。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时候,他想,作为花鸟画家,要创作怎样的作品,才能将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灾区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自身感悟表现出来呢?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构思,他开始着手创作《暖冬》。 

  该作品以灰雁这种群居的鸟类为题材,整幅画描述了冬日的沼泽滩上,卧着几十只小憩的大雁,它们以各种姿态聚集在一起相偎取暖,眼神充满坚毅和淡定,作品以暖色调为主,格调雅致沉静,以拟人化的手法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浴火重生,表现四川在重建工作中坚强不屈,重焕生机。这幅作品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该作品曾于2010年受邀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备受好评,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作品第一稿的草稿在拍卖中以172.5万元的价格成交。现在还有不少藏家要来收藏他这幅作品的正稿,但他一直谢绝。原来,这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创作这幅作品期间,恰逢梁时民母亲患癌症病危,他一边在医院里照看母亲,一边加紧创作。但就在画最后一部分的一天傍晚,母亲永远离开了他! 

  梁时民眼里闪着泪花说:“我与母亲感情笃厚。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跟我母亲长期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 

  《暖冬》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荣获提名奖。 

  其实,除了这幅作品,梁时民几乎所有的创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汗水。他的作品都是由心而造,是他心境的一种倾诉与表达。 

  跨界博士:真正的画家需要渊博的画外功夫 

  梁时民是全国少有的跨学科博士艺术家。2003年,已身为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和中国美协理事的他,放下身份继续当学生,攻读了中国美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的硕士,而后又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当一个人在艺术上取得一些成绩之后,要想再更上一层楼,就需要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支撑。在读博期间,我系统研习了历代绘画笔墨,深刻领悟和消化,收获非常大。”他颇有感触地说,“我并不是为了拿博士而去读书的。艺术其实就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汲取不同领域的营养。艺术家也需要与人打交道,研究人们的心理,分析社会现象,要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修为。”在就读期间,虽然工作很忙,但他学校的功课并没有落下。 

  除了是画坛高手,梁时民对音乐也堪称发烧友,吹拉弹唱样样会,以前读书的时候,他一直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独唱演员。彼时,除了想当画家,另外一个理想就是当一名歌手,他曾经学习过专业美声。 

  梁时民还爱好阅读,“我读书比较杂,各种书籍都喜欢看,例如哲学、佛教经典、文学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你能活100岁,但书中的经验和智慧却可能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与传承,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正因为梁时民有了渊博的画外功夫,所以他在创作上异常游刃有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获文化部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作品金奖、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银奖、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优秀奖、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美展优秀奖、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提名奖、第七届巴蜀文艺奖、四川省美术创作一等奖;《李冰与都江堰》入选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花鸟画家和第一批巴蜀画派代表人物;被誉为“太空画家”, 美术作品《远声》《不灭的圣火》《秋情》分别搭载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遨游太空,《金秋》《渔家新村》搭载天宫一号进入神州十号在太空遨游返回。 

  寄语青年:画家要走近经典,守正创新 

  梁时民剖析了中国画学习道路上的方向性及技法问题,他认为,中国画的发展主要是传承和弘扬,取其高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低,要站在高处往低处和远处看,要学习经典,要向历代高手请教。 

  研习传统,就应多学习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还有清代的徐渭、八大山人、金农等历代大家的作品,他们的画意境深远悠长。山水画要多临摹研习宋、元、明、清的作品,从古人身上学东西,学习他们的传统笔墨与绘画语言,领悟他们画作背后的内涵、意境及思想,要弄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如人们都说宋人名家的花鸟画好,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高在什么地方?现代的不少画家根基不牢,只能学到古人的皮毛。学习古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发扬,再创新,否则,永远“走不出来”。因为现代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与古人不能相提并论。这是今天中国画艺术繁荣的根基所在。 

  梁时民说,期望现在的年轻画家珍惜时代、珍惜光阴,多画,多思考,让自己的内心饱满,让生命精彩,共同振兴繁荣中华传统书画艺术。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