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话题

直接的写生性创作特别能触动我

时间:2018年06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0

直接的写生性创作特别能触动我

——访著名油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簪花仕女图(油画) 杨飞云

新青年(油画) 杨飞云

节日花环(油画) 杨飞云

  油画家杨飞云近些年多次下乡,最近他去西北地区画人物,还画了大幅的风景,他的人物画更多地注入了写生性的生活体验。“我去西北、西藏、陕北、山西、山东……直接的写生性创作特别能触动我”他说。

  探索人物画的东方特点

  多年一直坚持“走进自然、表现人民”的写生方式的杨飞云,认为写生时回归艺术创作的本体,“从审美的原点出发,热爱自然、礼赞生命,强调真切体验、真情实感,在天然纯朴的元素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他去各地写生,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具有传统历史价值的地上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的事实。“比如乌镇的经验就值得借鉴。又比如我刚去过的婺源的篁岭,当地引入社会资金,给当地的老年人修建新村,在古村落地区把从当地收集的建筑、文物进行‘异地搬迁、原样恢复’。”正在消失的村落文化,让杨飞云真正感到“用真正的文化能够带动旅游”。

  在现实与绘画间往返,杨飞云的油画不仅传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简约、概括、柔妙的古韵之美,使作品洋溢着古典主义的绘画情趣,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写实主义的绘画精神,融入了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审美取向,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喜爱。

  在杨飞云的创作中,《北方姑娘》《唤起记忆的歌》《宋庆龄》等作品,秉承了西方古典主义的画风,构图庄重单纯,描绘充分细致,人物神情栩栩如生,他十分注重画面形式美感的构成,也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传递和表达,透露出纯净温馨、理想宁静的美的品质。特别是他的《簪花仕女图》和《女人体》的背景均采用了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来加以烘托,意趣独特,显现出画家在致力于油画表现语言的同时,对传统绘画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与中国古代写真绘画的比较中,画家似乎是在寻觅着东西方艺术之间的某种契合点。

  “我一直在探索人物画的东方特点,加入象征性的中国符号,为的是提升审美气质的内涵,更单纯地体现东方审美的含蓄美感;所以我在油画的环境、背景、道具这些元素上向东方转换,让现代人和中国文化中的审美元素结合——在以油画体现东方美感的挖掘与探索上,我特别有兴趣、有强烈的主动意识。”杨飞云说。

  油画在中国将释放出巨大潜能

  相较于自己的创作,谈及已发展了十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乃至中国油画的发展,杨飞云明显更“话多”。在他看来,油画艺术是一个古老的画种,已经有近600年的变革与发展的历史,并且大大地经受了现代文化的转折与洗礼,激发出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近代以来,油画在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根基上流变与转合。加之,中国人爱画画,更擅画画,油画这一绘画语言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时代,整个社会都在转型:从重速度到重质量,从粗放到科学,从局部出发到顶层设计……文化上也是这样。就以油画艺术而言,我们从业人群最多,前所未有;作品多,前所未有;而且中国油画拓展了边界:从最写实到最抽象,从最古典到最当代,我们都有油画家在探索——但我们仍然有‘高原’缺‘高峰’。”

  因而,他领导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在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后,期待在理论研究、展览研究、创作研究、培育新人四个方面掘进拓展,“重点是强调质量”,“中国油画在内涵上要强调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与中国情感,在质量上要提高学术和创作水平、提升审美质量”。他说,“我们的学术建设已经有一定基础,就看艺术家的主张是否与时代匹配、能否以‘真善美’的核心精神来表现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我相信,未来油画一定会在中华文化的源流上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潜能,我们正在努力之中。”杨飞云认为,回看历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的形象可以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但是其内质离不开“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当前,我们更应当高扬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统领和导向各种艺术形式、风格和观念的根本,去创造代表这个时代并具有先进精神的健康艺术,去创造具有中华民族气派与美学品格的当代艺术精品。

  从前辈身上找寻油画“高峰”通路

  回看历史经典,回看前辈名家——杨飞云认为,中国文联参与出品的《百年巨匠》百集大型纪录片是不错的选择。“黄宾虹、徐悲鸿等美术巨匠的纪录片,我都看了好几遍。这些巨匠格局一流,对未来的文艺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当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一方面把中国的精华、精粹继承下来,加以弘扬,另一方面在剧烈的社会转变当中发挥作用,所以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艺术,其实放在古代传统里面是极大的创新,放到现代社会来看成为了可传承的经典。”

  杨飞云说,徐悲鸿、王式廓、董希文等巨匠,他们的油画作品的精神含量、立意格局,与当时的中国画高度是持平的,“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有一些追着西方跑的创作,但中国油画的发展一定要有中国文化在其中”。当前中国油画对油画语言本体的表现力研究还不到位,审美格局与深度还不够,是他认为的当下油画创作的两种缺憾。由此,他也建议《百年巨匠》可以衍生出一个新的系列——进行第三代油画家的纪录片拍摄。“高尔基曾说:一个故去的老人等于一座坍塌的博物馆。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活着的老人是充满生机、可以行走的博物馆。第三代油画家,靳尚谊、侯一民、全山石、詹建俊、钟涵、妥木斯……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油画家,和这块土地结合得更紧密,很难重复这段历史,也很难绕过这段历史。深入地挖掘梳理、记录他们的创作、思考、探索,可以和观众拉近距离,对今后中国油画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从历史中、从前辈艺术家身上找寻油画“高峰”的通路,杨飞云认为,提高全民族对美育的重视也十分重要。“我呼吁国家对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有一个顶层设计:我们可以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和柏林的博物馆岛一样,有一个统一的、有全局观的国家文物和艺术品陈列,从而系统地承载和展示大国的文明史。”

  “目前,各省市都有不少杰出艺术品,但分散展览,产生的文化影响力是碎片化的;同时,像兵马俑出国展出遭到损坏这样的现象出现,说明走出去展览的影响力还是值得商榷的。”杨飞云认为,近些年各地建立了很多设施先进的一流硬件展馆,我们同时拥有非常丰厚而伟大的东方文物经典艺术品,完全可以进行集中展示,打造中国的“文化航母”,全力建设“中国的卢浮宫”,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从实体上确立大国的文化自信。——毕竟,“审美是修养中的修养,全民美育是全社会的大任务”。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