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民间文艺话题

乡村博物馆要避免“热闹开”“无声关”

时间:2022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勇海
0

   近段时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继端午假期浙江省内各式各样的乡村博物馆成为旅游新宠后,像宁波市奉化区青云村史馆、余姚市民营工业博物馆这样五花八门的乡村博物馆又被授予牌匾,与民众见面。据悉,浙江计划5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建设也被列入浙江省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浙江省政府参事胡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很有意义。但他也注意到,个别地区在推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中曾发生过如此景象:轰轰烈烈地建,热热闹闹地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乡村博物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应受到关注。

  让博物馆走进乡村,让村民走进博物馆,用博物馆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是全国不少地方的积极举措,而浙江的行动力度无疑要大一些。我国许多村庄都拥有可以细说的历史,尤其是一些传统村落、文化名村,同时,很多乡村也往往会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艺或者乡情村史、家规家训等文化元素。这些都是建设乡村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

  一方面,建设乡村博物馆有助于留住乡村文化之根,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乡村博物馆发掘、收集、整理、展示、传播、传承各类乡村文化,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解说、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录音……都是乡村过去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产业发展等的见证。虽然一些五花八门的藏品谈不上价值连城,却都是村民关于生产技艺、美好生活的记忆,是村民忆苦思甜、感念时代发展的窗口,也是孩童重温奋斗历程的“课堂”。对蛰居城市的归乡者而言,乡村博物馆也可让他们在“看得见的乡愁”中寻根溯源、不忘本心。另一方面,建设博物馆,让乡村有了一处既带着乡土味又具有文化品位的公共空间,有了一处别致的风景,吸引城市居民前去“打卡”,走出一条“博物馆+旅游”的路子,某种程度上说,乡村博物馆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事实证明,一些乡村博物馆不仅让当地村民拥有“15分钟有品质的文化生活圈”,而且让不少城市居民欣然奔赴,在乡土文化展陈、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等多元服务中得到精神滋养,一些乡村因此成为旅游热门地。一些乡村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公共文化空间,还成为了文旅融合的经济增长点,使农民既能“富脑袋”,也能“富口袋”。

  当然,并非所有乡村博物馆都有好的“前途”。前述胡坚所说的“轰轰烈烈地建,热热闹闹地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的现象也的确存在。某种程度讲,这表明了乡村博物馆建设虽易,运行却难。因此,各地在规划建设乡村博物馆时,必须充分论证它们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作好长期规划,并设法取得配套人才、资金、技术与政策的支持。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警醒的现象:据媒体报道,由于缺乏长远规划设计,不少乡村博物馆或沦为仓库,或因对本地资源发掘不够,导致藏品数量稀少,吸引力不足——乡村博物馆发挥不出应发挥的功效,只得闲置下去。

  笔者认为,乡村博物馆建设不必重数量,而是更要重质量;要重建设,也要重运营、善运营。在设计上,不应追求场馆宏大、外形壮观、装饰豪华,不搞大拆大建,而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礼堂等场所或其他闲置老旧建筑,以节省经费,保障将资金更多用于长期性运营。运营过程中,要将规模偏小、专业性不足的乡村博物馆予以整合,统一规划,协调管理,串起一条特色“文旅线”,发挥集群效应。相关运营方要探索以财政资金保障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发展之路,建立由志愿者组成的管理、讲解和文创研发队伍……通过社会多方合力,为乡村博物馆赋予多种可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