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家协会

专家发言摘登

时间:2022年11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尹大为(一级导演)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绝不能简单重复前辈们的创作道路,前辈的探索给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在前辈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创作上与时俱进。说到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难处,最难的就是资金不足。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第三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上就曾呼吁,希望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领导,多支持多理解,多为这些努力工作的戏曲工作者想办法,并落实在具体政策中。此外,还要进一步意识到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我们要重视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老同志要做好铺路石,中年人要当好阶梯,老中青相结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一批批肩负着民族使命的文艺青年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去描绘伟大的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春天。

滕俊杰(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视协主席) 

  戏曲电影创作要“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具体来说,一、不走样,不重样。所谓不走样,即不能任意改变经典。同时,电影有电影的逻辑和运镜、美术灯光、服化道等的严谨标准,要为戏曲电影负责。二、不拘泥于180度平面拍摄。电影不是180度的,而是全视域360度的聚焦,特别是电影的调度和戏曲的调度有很大不同。三、不能忽视细节,要不断强化片头片尾、声音等全环节的创意、制作。拿戏曲声音来说,戏曲电影声音很重要,戏曲的唱念做打舞、手眼声法步等都和声音有关。我导演的6部京剧电影全部是全景声。我最近刚完成了一部实景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由茅善玉主演,已在全国首映,马上就要上院线放映,其画面硬核,声音也称得上一流。

王一岩(一级导演) 

  无论是已经在戏曲舞台上获得成功的佳作,还是未经舞台演出而直接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脚本,作为导演都需要对其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演出的剧本需要影视化转换。即便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脚本,也需要根据唱腔、表演等因素进行剧情及节奏上的调整。这些调整和把握,以我自身的创作来看,主要基于视听的现代审美。我们在创作上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在表现这些传统时,以电影的手段注入当代价值观、当代影像审美、当代视听节奏、当代视听科技形态等充分体现现代审美的电影表现。在追求现代视听审美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谨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让内容主体即演员的表现处于最佳状态,视听手段才能尽情发挥。在我以往的拍摄中,更多地强调摄制团队对演员表演的配合,要求镜头去配合演员,从而达到戏曲和电影的合二为一。

张险峰(《白蛇传·情》电影导演) 

  戏曲艺术是具有高度形式感美学的舞台艺术,是写意的艺术。而电影则是还原真实的写实艺术,将二者进行融合,我的经验就是要把握好“分寸”,建立一个写意与写实的美学体系。在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中,我将宋代文人画的思想融入到这个美学体系里,在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呈现天真清新的风格。同时将简单、微妙、气韵、含蓄、宁静的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因此以宋代文人画和禅宗思想为美学基础,恰好地将戏曲艺术的“意”和电影艺术的“实”相结合。此外,场景设计上,将舞台的场景化虚为实,将电影的真实场景化实为虚。将剧本电影化,保留戏曲抒情的同时保证电影的节奏感和逻辑性,让观众在情绪与情感的流动中,感受戏曲电影的韵味。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寻求中国传统美学在电影中的合理表达。

王珮瑜(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 

  《捉放曹》这出戏在京剧老生行当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身上更有非凡的意义。这出戏我学的时间很长, 1994年底学习全剧,一整个学期后,在上海兰心剧院完成首次公演,演过25载,2019年,这出戏搬上大银幕。电影这一新生事物走进中国开始,就和京剧碰撞在一起,电影不单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艺术载体,它包容地承载各类艺术、各种生活方式。在《捉放曹》的拍摄中,我们表演的部分都是游刃有余有默契,几镜下来我也明白了,舞台很大,但镜头很小,有些大表情不妨换做微表情,有些大身段不妨拆解开。很多人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们戏曲人对此也深有感受,而我更有共鸣的是,戏剧是弥补遗憾的艺术,对表演者是这样,对座上宾客而言更是如此。

韩志君(一级编剧、导演) 

  戏曲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一种类型、一种特殊形态,是以现代的电影手段,依靠影像造型和声音造型所呈现的戏曲艺术。如何把这二者融合得更好?我们在拍摄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戏曲表达与电影呈现的关系,除精心选择好或创作好所要拍摄的剧目,还要善于用多变的角度、景别、色彩和丰富而别致的镜头运动来调动和影响观众情绪。二是戏曲电影唱腔与念白的关系。戏曲中的念白主要有散白、韵白、数板和半念半唱的引子等,在节奏和音调上与日常生活语言有一定距离,切不可把戏曲电影变成“电视剧加唱”,而要追求唱腔与念白的和谐统一。三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面对名团、名角儿,有些导演容易“以仰望泰山之高”的心态进行创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必须改变参演名团不愿改、参演名角儿不肯改、拍摄导演不敢改的状况。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常有人问我,你觉得戏曲可以被电影拯救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成立。戏曲是现场表演的艺术,它的艺术水准的高下取决于表演者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的全面修养和发挥。电影作为影像艺术能在相当程度上把大师和艺术家们一生艺术的精华加以保存,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领略他们的艺术风采。而且通过电影高科技镜头语言的运用,把艺术的精微之处放大,进一步强化了舞台的演出效果,凸显戏曲的魅力。同时,新的叙事形式使戏曲电影赢得了更多年轻受众的喜欢。面临的课题则是电影叙事逻辑、电影思维、电影美学如何与戏曲的叙事逻辑、戏曲思维、戏曲美学的有机协调,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艺术过程。戏曲电影传播的新路径在哪里?在我看来,戏曲电影必须坚持影院放映,但又必须冲破影院的局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梁汉森(中国戏曲微电影网总编辑、中国影协戏曲电影专委会副会长) 

  戏曲电影的魂是什么?经过我30多年的戏曲电影导演、监制、制片的实践而理解:虚和实的关系是戏曲电影的魂。戏曲以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为特征,电影以真实性、生活性、科技性为特性。戏曲强调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电影则强调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的手段法则。两种虚实关系的融合,一旦统一并完美呈现,必然产生好的戏曲电影,如京剧电影《野猪林》、越剧电影《红楼梦》、黄梅戏黑白电影《天仙配》等。2021年我导演了两部舞台京剧《嫦娥奔月》《丹心照佤山》,我重点思考如何强化京剧特性,尤其是程式化。而我前年拍摄沪剧电影《雷雨》时,则弱化程式并增加了20多分钟无程式化的戏,目的旨在增强电影需要的主要人物线。新时代,戏曲电影工作者应守正创新继续努力,将戏曲、电影二者结合得更融洽。

刘连伦(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编导) 

  一部优秀的戏曲电影,需要有好的电影导演和好的戏曲演员紧密合作来完成。戏曲是一门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演员要通过这些表现形式来表述剧情、表达人物情感、展示精湛才艺。同时,要拍戏曲电影就要对戏曲熟悉、敬畏和酷爱。前辈吴祖光、崔嵬、陈怀皑、岑范、谢添等对戏曲了如指掌,甚至还能粉墨登台,所以他们才能拍出诸如《贵妃醉酒》《野猪林》《群英会》《杨门女将》《七品芝麻官》等优秀的戏曲电影。当然,不能强求戏曲电影导演要成为票友,但必须要对所拍的剧种、声腔等有所研究,才能很好地驾驭影片的拍摄。拍摄戏曲电影要源于舞台而高于舞台,要运用电影镜头使之升华、细腻、丰富、完美,要在展现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影之所长,让人们通过电影,感受到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

许柏林(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 

  在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上,中国戏曲的虚实美学与电影镜像的纪实本体之关系,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与戏曲电影导演演员们的实证解析。这使我想起明代末年绍兴(会稽)籍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讲道:“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这是戏曲的核心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同时也可以给戏曲给电影一点借鉴。从戏曲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结合,实现戏曲的影像形态的艺术发展而言,是电影给了戏曲一个机会;而从美学上,从结构和程式上,中国戏曲也给了电影一个机会。中国戏曲深厚的美学传统,不仅是戏曲电影发展之所需,更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之所需、中国人心灵建设之所需。因此,发展戏曲电影是一种时代的责任。但是,戏曲电影还存在短板,需要整体性地有计划地大力来推动。

叶锋(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秘书长) 

  近年来,戏曲电影的艺术性及思想性都有了质的提升,而且在传统戏曲故事基础上,涌现出《敦煌女儿》等现代新故事。但是戏曲电影的传播目前是遭冷遇的,特别是在院线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优秀戏曲电影上乘的艺术表现与电影市场的票房极不匹配。针对电影院戏曲电影的市场传播表现,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日前在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上提出一个构想:由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联合部分电影院发起“戏曲电影放映”活动,征集一批优秀戏曲电影,在全国主要地区电影院排片上映,以“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的三定方式让戏曲电影在全国主要地区电影院常态化放映。一方面为戏曲电影的传播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当前电影市场差异化发展提供思路。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目前已开始筹备这些工作,预计明年3月启动。

熊颖俐(中国影协理事、中国影协戏曲电影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文明。电影以现代科技为工具,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为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里,塑造逼真的、运动的、音画结合的具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艺术。戏曲电影则是戏曲之传统精华与电影语言镜头的完美结合,是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中国特有文化审美。对于戏曲电影艺术创作者来说,探讨戏曲电影艺术表达的多种审美途径,拍出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看、好听、好故事的戏曲电影,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做的功课。就如《谷文昌的故事》《敦煌女儿》这样优秀的戏曲电影,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弘扬革命文化和时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