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王蒙:动心 洗礼 发现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蒙
0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深入、到位、入耳入心,在文艺家中得到了由衷的共鸣,标志着党对文学艺术规律的把握、对实现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道:“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这些话讲得深入、到位、入耳入心,在文艺家中得到了由衷的共鸣,标志着党对文学艺术规律的把握、对实现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针对当前文艺生活的要害,习近平同志代表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受众的心声,语重心长地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不能让市场牵着鼻子走。他谈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现象,表达了对低俗化、浮躁化、感官娱乐化、内容空洞化的担忧与针砭。

  这些问题多年来我们有目共睹,有必要正视、认真对待、形成共识。这些问题的造成也与大众传播的推波助澜有关。不少媒体的文艺版块“娱乐”化,文艺记者“娱记”化,该有所调整了。

  第二,讲话强调了文艺的精神产品、精神果实性质。文艺作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它不仅有交换价值、流通价值、消费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有精神价值,即它的打动人心、激励人心、滋养人心的力量,它的对于美的发现功能,它的给受众以精神洗礼的作用,它的对于生活、对于人性、对于世风的感召力。

  这是对文艺的定位与正名。文艺当然有娱乐消费和产业的功能,但这些显然都不应该妨碍文艺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动心。动心的力量来自创作者的心动,来自他或她的激情、感奋、探求与追寻。若想打动人心,关键在于自身心灵的丰富与深邃,尤其在于创作的真诚与勇敢。有一分诚挚得一分同感,有一缕智慧获一分悦服,来不得半点作秀与浮夸。

  其次是给人以精神洗礼。没有精神的高度与深度,没有阔大的胸怀,没有对家国人民的大爱,没有对自身的严肃追问与反思,没有对真善美的执着与对假恶丑的鞭挞,如何可能达到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效果?如何给读者观众以洗礼的庄严与激情?如果满足于平庸与蝇头小利,如果满足于一时喧嚣光炫,如何能引起接受者的敬仰、赞美,如何能使受众荡气回肠?满足于给受众解闷儿的人当然也会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艺生活看高不看低的特色:一个时代的文艺水平,是由“高峰”作品、“正能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所代表的。

  再次是文艺的魅力在于发现,发现人性之善,发现生命之真,发现生活之美。而若想对生活、对世界有独到的发现和阐述,首先在于“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这个道理总书记讲得生动,想打动人民,首先你要与人民群众心连着心。

  反过来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毋庸讳言,这样的浮萍、呻吟和躯壳,如今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第三,讲话寄希望于“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这些年来,我们的作品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的期待,说明文艺工作者对自身的要求应该有一个大的提高,应该“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个文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们应树立这样的理想与标杆。

  第四,习近平同志指出:“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此话总结了历史经验,一语中的。没有好的作品,再大的造势与噱头,我们仍然没有精神家园,仍然愧对我们的灿烂文化史,愧对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后人。

  习近平同志此次讲话,表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对世道人心与文化建设的关注与决心,深入到了文艺工作的各个层面,直指文艺工作者内心,对此,我们需要深入地思考与理解。

  (作者为文化部原部长、作家)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