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一部值得被文学史、戏剧史记住的好戏

时间:2022年01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一部值得被文学史、戏剧史记住的好戏
——大型现代曲剧《鲁镇》专家研讨会摘要  
  在鲁迅诞辰140周年的年终岁末,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演出的曲剧《鲁镇》在河南郑州首演。该剧由著名剧作家陈涌泉编剧、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曲剧新秀李晶花领衔主演,以独特的视角、新颖别致的创造,把鲁迅众多的作品嫁接到一起,深刻揭示了“病态环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的主题,对人鬼颠倒的封建社会给予了批判与否定,表达了对理想时代的呼唤与憧憬。演出后,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剧协、河南省评协在郑州联合举办了曲剧《鲁镇》专家研讨会。中国剧协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中国剧协顾问、中国评协顾问、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傅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剧理论家马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传寅,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樑,上海市剧协原秘书长沈伟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王永庆,青年评论家郑荣健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河南省剧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盛道、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赵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黄寒秋等河南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河南省剧协秘书长蒋愈红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鲁镇》改编的成就、鲁迅作品的开掘、剧种的人才建设以及对经典改编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进一步加工提高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摘录刊发,以飨读者。

曲剧《鲁镇》剧照 

  季国平: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鲁镇》品相不俗,出手不凡,起点很高,是一部强强联合之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剧本构思独具匠心。把鲁迅众多经典作品里的人物集中在一个场景里进行展示,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狂人的叙述为辅线,加以形形色色的各种角色,构成了一个浓缩的历史社会,体现了编剧对鲁迅小说高超的综合把握和精准再现能力。这是在学习经典、再现经典、再创经典。

  第二,舞台呈现别具一格。舞台呈现既有传统戏剧的生态,又融入了许多当代歌舞元素,使得该剧既传统又现代,体现出导演高超的舞台驾驭能力。以扇扇大门、重重围墙与灰褐的色调、昏暗的灯光组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舞台空间,这与鲁迅笔下所描写的“吃人”的世道和人鬼颠倒的世态非常匹配,表现了病态环境里人性受到的压抑和迫害。正是这种环境对人性的扭曲,才有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才有了狂人的精神分裂。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体现了“病态的环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的主题”。

  第三,演员表演十分出彩。90后青年演员李晶花担纲主演,让这个戏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杨帅学、刘艳丽、张转社、李亚军等曲剧名家的参演,为这台戏增添了很多光彩,显示了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不俗的艺术实力。

  罗怀臻:《鲁镇》这部作品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 

  陈涌泉用近30年的时间,推动了中原戏剧的三次破冰。第一次是1995年创作《阿Q与孔乙己》,引进了新文学、现代戏剧的表述方式,带着鲜明的个人意识,为当时尚处在全国戏剧第三方阵的河南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第二次是2002年创作《程婴救孤》,一反当时流行的解构颠覆的创作风气,引导国民重新找回民族身份、民族情感和民族价值观,带动河南戏剧进入了新世纪的辉煌历程;第三次就是刚刚推出的《鲁镇》。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大动力,是有感于新生代演员迟迟出不来。其历史性贡献就是扭转了这个局面,把一个90后的青年演员推到了前沿。

  《鲁镇》是陈涌泉继承新文学传统“鲁迅题材三部曲”的第三部。这部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把鲁迅作品当作一种环境、一块土壤来表现,使众多人物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生态场。鲁迅作为新文化、新文学的发起者和践行者,他作品中的生态场就是中国革命产生的土壤,所以这部作品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第二,用北方的曲剧去表现江南的鲁镇,却没有一点违和感,原因在于编导表达了一种超越地域的普遍人性、普遍情感。包括音乐都没有刻意地去寻找江南的味道,让人感觉舞台故事可能发生在鲁镇,也可能发生在中原的某一个村、某一个镇。第三,这部戏的二度创作为剧本找到了一款最“合身”的衣服。一个剧作家创作的作品,就像从他身体里长出来的,就是那样的身材、那样的气质,也一定有一款最适合他的衣服。这部作品的样式、风格就是从文学当中自然找出来的,得体、合身、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但又充满了表现性。

  傅谨:对鲁迅的重新发现和书写 

  《鲁镇》是对鲁迅的重新发现和书写,为2021年中国戏剧画上了亮色。编剧陈涌泉从《阿Q梦》《阿Q与孔乙己》《风雨故园》到《鲁镇》,多年来一直以鲁迅作品为原创。我想一个抱着鲁迅不放的人,一定是有高度的人、一定是有力量的人。导演张曼君也是这样,我看了《鲁镇》就想起这些年她特别打动我的作品,包括秦腔《王贵与李香香》、闽剧《生命》等,一直到现在的曲剧《鲁镇》。她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会用舞台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人生和时代思考的导演艺术家。

  《鲁镇》的舞台调度非常灵动,自由开合的门窗,每一个东西都在不同的情境里发挥着不同的戏剧功能,而所有的变化从不重复,每一场都有不同的用法,都让人有新的体验。多数人都看到了她舞台手段丰富、舞台呈现漂亮,但舞台手段丰富漂亮的当代导演不只张曼君,但是会在演员身体表达里注入思想性的大概还不多。这种思想性在用鲁迅的作品做题材的时候,具有了更好的体现。

  陈涌泉与张曼君在这个题材上相遇,对戏曲来说是很幸运的。研究民族精神,表现民族精神,这是鲁迅一辈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鲁迅的关键。这部作品把鲁镇作为一个地点,融入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发生在绍兴的事情,而是在讲中国,在讲民族精神。

  马也:对鲁迅原著的再发现 

  看完《鲁镇》,我非常震撼和感动。这部戏是我看到的最像鲁迅的戏,是对鲁迅原著的再书写、再阐释、再发现、再生长,每一处都直达灵魂。

  这个戏不以人物命名,不以事件命名,不以故事命名,而以“鲁镇”命名,我以为非常准确,里面渗透了艺术家的良知,体现了艺术家的思考。《鲁镇》具有象征性,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缩影,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以咸亨酒楼、鲁府为支点,集中了鲁迅笔下的各色人物,贯穿了鲁迅的各种重要思想,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浓缩到一个点上。舞台打开即给我强烈的震撼,那高大的铁屋子,那次第打开的门窗,立即把我带进一个场景之中,舞美、灯光、音乐的每一处设计都直达灵魂,直达艺术的最高点。

  五个主要演员都非常出色,特别是祥林嫂的扮演者李晶花,文武昆乱不挡。她身上有歌剧的功夫,有芭蕾的功夫,嗓音、身段都显示出她极好的艺术潜力,她的艺术气质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着天然的契合感。总之,这部作品是一部把鲁迅思想精华集中在一起而又高度艺术化的作品,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毛时安:敢于冒险才能绝境逢春 

  《鲁镇》是一部非常有格调、有品位、有品相的原创作品。首先我想表达对编剧陈涌泉的两个致敬。第一个致敬,他是戏剧界鲁迅精神的传人,他对鲁迅可谓情有独钟,从他的《阿Q与孔乙己》到《风雨故园》再到《鲁镇》,都体现了他对鲁迅独特而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是戏剧领域的鲁学家,如果不是对鲁迅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创作出《鲁镇》这样高度的作品,因为《鲁镇》就是鲁迅的整个文学世界,是当时中国社会或者说也蕴含着今天社会的缩影。第二个致敬,他始终如一地追求戏剧的文学性,追求思想和艺术上的双重突破。

  我用八个字来概括《鲁镇》:化险为夷、绝境逢春。化险为夷就是改编鲁迅的作品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事情,这种风险不仅来自于社会习俗和各种错综复杂的思想,还来自鲁迅那种独有的深刻。正是因为身陷这样的“绝境”,才有了他后面的“逢春”,自己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对于剧作家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这部戏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有三重结构:第一重是独唱,祥林嫂的独唱表现一个妇女在重重礼教压迫下的不幸命运,祥林嫂的扮演者李晶花虽然年轻,但功底扎实,角色塑造很成功;二是复调,祥林嫂和狂人之间的复调,使祥林嫂的悲剧具有了思想史、文化史的意义,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三是和声,整个鲁镇上各式人物之间的和声,让祥林嫂的悲剧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从而赋予这个悲剧普遍性和强烈的批判性。

  秦华生:强烈的思想震撼与艺术震撼 

  《鲁镇》为2021年的中国戏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给我两大震撼,一是思想震撼,二是审美震撼。

  思想震撼体现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鲁镇》重提鲁迅、重提鲁迅精神,实际上是在重提“五四精神”,重提中国共产党创始的初衷,重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这个戏来晚了两年,应该在2019年“五四运动” 100周年的时候推出。那一年没有出现《鲁镇》这样的作品,这也算是一种迟到的“补救”吧。

  审美震撼体现在演出单位慧眼识珠,把这个题材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搬上舞台,而且组织这么强大的创作团队。一度创作的编剧把鲁迅众多的文学形象进行深入发掘和集中展示;二度创作的导演团队精心编排,使舞台呈现精彩绝伦,大幕一拉,鼓声一响,音乐一起,就把观众带进一个绝妙的艺术世界;三度创作的演员队伍青春亮丽,尤其是主演李晶花的表现,真正体现了曲剧音乐的唱腔之美、音乐之美。

  郑传寅:值得被中国文学史、戏剧史记住的好戏 

  《鲁镇》是对鲁迅原著的创造性改编,是值得被中国文学史、戏剧史记住的好戏。陈涌泉的改编之路走得比较好,一是改编中国古典戏曲名著,像《程婴救孤》,二是改编鲁迅的作品。改编难度很大,改编鲁迅的作品难度更大。《鲁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深度,比较好地把握住了鲁迅原著精神,对中国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物灵魂深处的剖析更加深刻;二是有新意,虽然走的是改编经典这样一个传统路子,但却写出了新意,从主题上讲,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延伸到了制度和人性层面,这既是创新也是深刻之处。同时这部作品还体现出主创人员对现实的热情关注,对时代的及时回应,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创新。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弘扬,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而不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让沉渣再起。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借狂人之口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建立一个人人相爱、和谐共享的社会,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另外,这部作品的语言非常好,是比较准确的戏剧语言,具有诗性的美;曲剧的音乐非常动听,很有情感张力;主演李晶花虽是年轻的90后演员,但艺术功力扎实,无论是表演还是演唱,都可谓声情并茂,具备成为艺术大家的潜质,未来可期。

曲剧《鲁镇》剧照 

  沈伟民:解读鲁迅精神的“三悲”之作 

  《鲁镇》是一部充满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深刻思考力的作品。因为鲁迅笔下的每部小说、每个人物都能成为一部剧,但将他这么多作品中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创作,这种挑战是很大的。我用三个“悲”字来概括这部作品。

  第一,《鲁镇》是一部悲惨之剧。大幕拉开,曲胡一响,马上把人带进上个世纪之初“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当祥林嫂最终倒在雪地上,一股悲情油然而生。该剧的主题是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强大的黑暗势力,它通过鲜活、富有个性的形象展示,精彩的演绎,从而涌动出来一股戏曲张力。如果说《狂人日记》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社会“吃人”的本质,祥林嫂的遭遇就是对吃人的社会形象化的揭示。

  第二, 《鲁镇》是一部悲悯之剧。该剧将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一一展现在舞台上,通过他们的不幸命运控诉“吃人”的封建社会,同时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人既在“吃人”,又在“被吃”。狂人时时揭露着周围的“吃人”,祥林嫂的遭遇就是一部被活活吃掉的历史。可怕的是这种“吃人”不是故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对于这种国民性的揭示,充分表达了创作者的悲悯情怀。舞美设计和故事的推进、人物的命运及人物个性的张扬高度协调,是一种戏曲现代化的表达,更加重了这种悲悯氛围的营造。

  第三,《鲁镇》是一部悲愤之剧。这种悲愤主要来源于剧中主人翁的呐喊,特别是祥林嫂最后的天问,我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命运对我为什么如此不公平?另一种呐喊来自狂人,狂人其实是一个清醒者,只是在沉睡者看来他是一个“疯子”。这个清醒者将“吃人”的社会看得很透,他的语言其实也是在呐喊。还有一种呐喊来自鲁定平,他最后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期去唤醒民众,将悲愤之情付诸巨大的牺牲之中。

  黎继德:《鲁镇》让2021年中国戏剧不寻常 

  《鲁镇》是一部有思想、有力量的戏曲作品。这个戏让河南曲剧不寻常,让2021年中国戏剧也不寻常。这部戏的上演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在近年来的戏曲创作中,对鲁迅基本淡忘了,很少听到有人提及鲁迅,也很少看到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这部戏的成功上演,充分说明鲁迅是不朽的。尽管有段时间有些人对鲁迅有诋毁、有抹黑,但用鲁迅的话讲就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中国戏曲界、文学界、文化界必须永远继承鲁迅的精神,鲁迅的作品也应该在戏剧舞台上不断地被搬演。

  第二,对戏曲创作的意义。这部戏的亮点是把祥林嫂的命运和整个鲁镇发生的事情,跟《狂人日记》结合起来,把《狂人日记》里提得最响亮的“救救孩子”包括“吃人”等思想很巧妙地提炼出来,给祥林嫂的命运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这个架构是这部戏的创造,赋予这个戏一种很深刻的精神力量,是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是对当下社会的警醒和呼唤,体现了编导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

  第三,对河南曲剧的意义。河南曲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剧种,其了不起的一点是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多年前就有曲剧《阿Q与孔乙己》,今天又有曲剧《鲁镇》,说明河南曲剧不仅优美好听,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种自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支撑一个剧种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四,对青年表演人才的意义。李晶花是我最近看到的全国这个年龄段最好的演员之一。中国戏曲表演协会2022年将推出戏曲表演艺术年度人物和年度新秀,对李晶花我们会重点关注。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组织一流的创作团队,专门为一个90后的青年演员李晶花打造这部作品,这本身就是不寻常的举措。一个剧团如果不培养有代表性的优秀青年表演艺术人才,那这个剧团的人才迟早会出现断代。

  (文字整理:贺宝林)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