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粤博有桌“年夜饭”

时间:2022年01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博一
0
  年节将至,年夜饭也被提上日程,对年夜饭您有什么打算?如果还没准备好,不妨跟随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的步伐找找灵感——或是到“酒歌——中国酒文化展”把酒庆春,或是到“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品尝一顿美好时代色香味俱全的盛宴佳肴。

白玉透雕莲花杯 明 

  白玉,玉质莹润,杯以折枝花为形,撇口,深腹,莲花枝杆由口沿向下弯曲沿腹部伸展至杯底部,以浮雕、镂通雕的形式巧做成莲花形杯的把柄和底足。 

  走进博物馆,品文化美酒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贵胄、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皆离不开酒。祭天地鬼神、行嘉礼、宴宾客、迎四时……酒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即日起至4月10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推出“酒歌——中国酒文化展”。展览以“酒”为核心,将自然风物与馆藏文物融合,展出自然标本及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馆藏藏品共254件/套,其中文物185件/套,分为“绿蚁新醅酒”“把酒话桑麻”“能饮一杯无”“霞影入瑶觞”4个部分,从礼仪、养生、风俗、外销等多角度解读中国酒文化。展览首次展出青铜爵、松鼠葡萄纹犀角杯、银龙纹花鸟人物故事图三龙足冰酒桶、象牙雕酒筹、银纹章留白三国演义人物故事图高脚杯、清陈云龙夜宴图轴、锡刻花小执壶、酿酒工具、酒埕等多件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

  中国的制酒工艺源远流长,酿酒技术独树一帜。随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我国酿酒的原料日益丰富、制曲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绿蚁新醅酒”“把酒话桑麻”部分以自然科学的视角切入,配合馆藏植物标本与互动装置,向观众展示酒的原料、酒的香味、酒的种类与酿造技术。“能饮一杯无”部分通过青铜礼器、古籍书画等,引领观众回顾曲水流觞至屠苏饮酒妙趣横生的酒礼与酒俗。“霞影入瑶觞”部分甄选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的中国传统酒具与外销酒具,展现各式酒具中承载的中西文化交融与匠心传承。

  文化美酒已斟满,且听一曲祝酒歌。展览以现代科技、自然与历史文化融合的视角,精美文物与趣味体验结合的展示方式,带领观众探索酒之起源与传承,品味酒之风雅与世俗。

兽面纹青铜盉 西周

1974年于广东省信宜出土 

西周兽面纹青铜盉通高26.2厘米、口径14.2厘米,造型奇特,艺术性强,是代表性的盛酒器物。 

  走出博物馆,跟着粤菜去旅行 

  有酒还得有菜。“选料”粤菜历史,“烹饪”粤菜文化,三张粤菜餐桌——十二道广府、潮汕和客家仿真菜见证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1月18日至2月15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承办的“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在广州市百福广场广州酒家举行。展览展出40件/套实物,包括粤菜老菜谱、老菜单等。通过近百张照片、图片,展览从粤菜历史、菜肴风味、传统习俗、名菜与名人故事等方面深挖粤菜背后的文化元素,为观众带来美味背后的故事。

  粤菜发端于秦汉,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晚清、兴旺于民国,繁荣于当代。粤菜从岭南大地出发扬名北京、上海,漂洋过海传遍世界各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背后是广东人敢为人先、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

  特别展出的三张粤菜餐桌中,广府仿真菜是佛山秋色作品,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信制作。佛山秋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民间所举行的庆祝丰收游行。巡游活动中那些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秋色工艺品叫做“景色”,十二道栩栩如生的广府仿真菜就是由“景色”工艺中的蜡塑法制成。潮汕菜和客家菜由韩山师范学院潮菜学院潮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采用环保高分子材料与堆砌技术,经过建模、上色、定型、拼装、淋汁等工序制成,展示菜品最新鲜真实的模样。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共同展示,互相映照,互为补充。展览虽不能展示真正的菜品,但也希望通过精致的菜品模型,让观众看到不同类型的粤菜。

  在广州酒家展出期间,展览还将推出“甜美点——粤式点心制作体验”“拉肠啦——西关米浆布拉肠制作体验”“新粤味——粤菜饮食烹饪体验”三场体验活动,从而让粤菜爱好者更加深入了解粤菜及其传承的历史文化。

  展览在广州酒家展出结束后,将通过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平台“旅行”到广州市荔湾区博物馆、惠州市博物馆、佛山市三水区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等进行巡展。
粤菜餐桌——客家仿真菜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