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追溯初心,感怀中国电视剧事业的初创岁月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储钰琦 朱镕
0

追溯初心,感怀中国电视剧事业的初创岁月

——访著名主持人、朗诵艺术家陈铎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这是陈铎在《话说长江》开篇中的解说。1983年8月7日,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首登中国电视荧屏,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创造了万人空巷的奇迹和迄今为止纪录片的收视“神话”。伴随着这幅徐徐展开的长江画卷,陈铎娓娓道来、别具一格的解说,成为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经典之声”,成为很多中国人心中的记忆,人们知道陈铎就是从《话说长江》开始。而陈铎与电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中国电视诞生之初,他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也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工作者。

  那时候没人干过电视

  1958年,中央广播剧团整建制扩编为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担负开创探索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重任,并在京津沪开始招生。经过重重选拔,陈铎从两三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于同年9月1日迈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大门,自此开启了自己的电视生涯。

  陈铎是随着中国电视、电视剧的发展而成长的,谈起对电视最初的认识,他笑称当时的看法“多么肤浅”:“我之前没看过电视,只是在报纸杂志上稍微了解一些,对电视的认识仅仅是‘坐在家里不用买票就可以看电影’。”

  进入剧团后,陈铎开始感受到了这里的不同,“我们剧团的特殊性在于是新闻单位里的一支文艺队伍。到剧团报到以后,领导第一时间就告诉我们:你们要面对话筒、面对镜头,代表党和国家政府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我当时觉得崇高极了,同时高度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不过,刚开始就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让陈铎犯了难。当时,电台、电视台都致力于向全国推广普通话,剧团负责演播的节目都必须使用标准普通话,而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黄王”不分,带有南方口音,一到做节目心里就打鼓,生怕口音露怯,给大家拖后腿。上进心、责任感驱使着陈铎加倍努力,把同事们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藏”起了口音,攻克了语言这一关。

  作为中国电视、电视剧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陈铎意识到了这一新事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代表党和国家发声,“电视事业就是革命事业,电视需要就是革命需要”,这与他曾经想要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初心不谋而合。就这样,陈铎开始一步一步在电视行业干起来。

  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之所以加了“实验”两字,在陈铎看来,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们那代人共同摸索前进的状态,“那时没人干过电视,也不知道电视是什么模样,我们这群人确实就是做了实验”。陈铎感慨道,“如果把文艺界比喻成一个百花园,那么诞生之初的电视剧充其量就是一棵新苗。这棵新苗如何浇灌才能茁壮成长,谁都不知道,也都没有经验,当时就是靠着我们这群人去探索、去拓荒。”

  急中生智化解危机

  在剧团的日子是忙碌而充实的,天天和话筒、镜头打交道,丰富的实践机会让陈铎快速成长,很快就得到了主演电视剧的机会。1959年,陈铎被选中在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电视剧《新的一代》中担任主要角色之一“小教授”。

  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在简陋的环境中排演这样一出重头戏,免不了遇到一些困难。《新的一代》有多个演播场景,在直播的过程中,在场所有的工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实现几个场景之间的转换。经过多次排练,大家都对各自的分工以及互相配合烂熟于心,似乎顺利、无差错地完成直播任务势在必得。

  没想到在正式直播时,陈铎还是碰到了突发状况,“由于要在几个场景之间来回串场,而且不同场景有不同的服装要求,比如前一场穿夏装,下一场可能却要穿秋装。也许是因为此前排练造成的大脑疲惫,我有一场戏换错了服装,在场的剧务注意到了,立刻提醒我,我才想起来还有一场戏没演,就赶紧从景里冲出去换装。此时,信号灯亮了,这场戏已经开始了,我来不及整理服装,就一边扣着刚换上的衣服扣子,一边说着新加的台词走进画面,当时心里‘砰砰’直跳,不知是谁轻轻在旁边说了一句‘别慌,沉住气’”。短短几个字,像是瞬间给陈铎打了一支强心针,如今提起他仍十分感激,“这句话平常听没什么感觉,但在那时确实很管用,就是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有这样一句鼓励的声音,让我一下子就放松、镇定下来”。这段戏接上了,陈铎有惊无险地化解了这次危机,总算没有影响安全播出。他深感电视剧演员更需要沉着、反应快、注意力集中,哪怕是微小的过失也有可能会影响到整部剧的完成度。

  陈铎坦言,当时一部直播电视剧的安全播出和零差错要求,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以及全身心投入才能实现。

  身兼数职受益匪浅

  剧团演播任务的繁重,让原本就有限的人力更加捉襟见肘,陈铎说:“基本上剧团每个人都身兼好几个身份。那时候只有服从安排,工作就是革命,分配给你什么工作,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认真去做。”从1960年开始,陈铎身兼四个工种,演员、音乐、音响、摄影,但只领一份工资。

  “幕后的一些工作当时我也不会,但我可以学。”勤奋好学的陈铎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也竭尽所能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在排演电视剧《窝车》时,剧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就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因此戏中的许多音响都与汽车有关,这可难住了不会开车的陈铎。“我那时候根本不会开车,就去向司机师傅请教,插上车钥匙打开电门、右前脚掌踩点火器,后脚掌踩油门、挂挡,左脚踩离合等等,我把每个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由于当时汽车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为了真实地配合剧情需要,陈铎把每个步骤都研究透彻,再配合着录下对应的声音,最终在直播现场根据剧情严丝合缝地完成了音响工作。

  陈铎还写过电视剧剧本、创作过主题曲,参与过绘布景、管灯光、采购道具等。在直播电视剧的8年时光里,他几乎把与电视剧沾边的工作都干了个遍。“当时剧团的人思想觉悟都很高,自律、自觉,大家都很认真。这部戏里你是主角,下一部戏可能就是跑龙套,甚至没有角色,而是去做布景、道具这些幕后工作,没有闲着的,这恰恰是这个团队形成的一种精神。”这种艺术至上、集体至上、工作至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对陈铎之后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中国电视剧60余年的发展历程,陈铎将直播电视剧时代定位为最具有开创性、革命性的历史时期。而在这段艰苦创业的特殊时期,陈铎像一块海绵一样求知若渴地汲取营养。时光终会给勤勉以回馈,正是当初的勤奋努力、不懈耕耘,才成就了日后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悉的著名主持人、朗诵艺术家陈铎。

  陈铎毕生与电视事业融为一体,他自豪地说:“电视事业就是革命事业,电视需要就是革命需要。时代虽然不同,但这种革命的精气神一脉相承。”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